Thursday, March 24, 2011

“草根”流行中的社会多元文化价值

  □李迎春 成都商报评论员

  “草根文化”、“草根明星”、“草根群体”……这两年,“草根”一词越来越常见。到底什么是“草根”?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调查中,选择率最高的三个草根标签分别是:“社会底层”(72.5%)、“弱势群体”(72.4%)、“没有权势”(67.9%)。73.2%的受访者认为,“草根”的本质是“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我认同”。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社会学家艾君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既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

  “草根”流行是近年来国内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从媒体的调查看,“草根”虽然仍打着深深的底层烙印,但经过多年打拼,“草根”中较为活跃的主力基本已进入了社会的中产阶层,甚至有些在个人财富和修养上已经算得上精英人士,只不过在网络平台上仍以“草根”面目示人。“草根”代表的已不仅仅是底层,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兴起。其中既有个人独立价值的彰显,更有群体利益的诉求。“草根”的崛起与流行,其实质是推动和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民间力量的崛起与壮大。

  “草根文化”是一种对单一文化的反叛,它之所以流行成势,在于其反映了更加丰富、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意识状态。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曾流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他提出的“媚俗”一词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广泛引用。媚俗讲的正是精英文化的妥协和滑坡,大众化的俗趣越来越占据了文化舞台的主角位置。他还有本书《生活在别处》,书名所讲的与《围城》的道理相似,人总是“当境厌镜,离境羡境”,生活往往不在这里和当下,而在别处。人总是对单一重复的东西感到乏味,当人们在单一的氛围中逗留时间太久,就会埋下改变的种子。社会文化也是如此,“草根”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循环中,迅速崛起,赢得了广泛的参与和喝彩。

  看最近几年的超女现象、各种选秀节目、农民工歌手、“草根”博客等等,可发现“草根”不是以单一的面貌出现,而是在诸多领域同时展现。其蓬勃发展的基因,最为核心的是抒发了人们真实的情感、独立的思考和艰辛的生活。这为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案例,构成了一段时期中国社会的底色。“草根”因此将被列为这个时代的标签之一。

  调查中,42.5%的人认为“草根文化”“补充主流文化,使文化更加多元”。艾君不认同“草根”与精英存在裂痕的说法。他认为,健康的“草根文化”不会刻意与精英文化保持距离,还会对精英文化以及主流文化进行补充和丰富。这一观点反映了文化互动对于社会的正向作用。历史证明,单一的文化总是会迅速地僵化和衰落,而多元化正是一个社会能够持久保持活力的秘诀。这也是“草根”流行的价值所在。

  【网友声音】

  ●不服不行:“草根”流行彰显社会底层认同,也反映了民心所向,关注民生、加大民生投入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积极回应。

  ●多收三五斗:其实目前活跃的“草根”都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底层,对那些没有发声的真正底层民众更应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