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源在清东陵慈禧陵大殿前。
徐广源为记者现场讲解。
徐广源曾三次参与清理慈禧地宫,1984年,他亲手为慈禧第三次入殓
与慈禧“亲密接触”的最后一人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王晶晶 丁子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45分),紫禁城出了一件大事——统治大清朝48年、两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去世了,终年74岁。慈禧死后,被葬在早已修建好的菩陀峪定东陵(今河北遵化清东陵内)。这位权倾天下的“老佛爷”生前绝对想不到,下葬20年后,她的陵墓就被军阀孙殿英盗掘,自己也被抛出棺外暴尸数十天;她更不会想到,又过了56年,会有一位普通的学者和同事们一起打开棺木,为她清理遗体。
这位学者,就是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现年64岁的徐广源。8月26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访问了这位自称是国内“最后一个与慈禧有过‘亲密接触’”的清陵研究专家。
与清东陵的不解之缘
徐广源个子不高,穿一件普通白色T恤,手腕上那款“上海”牌手表,据说已跟了他整整30年。因为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生于1946年农历二月初一的徐广源一直觉得,自己似乎与皇室有着不解之缘。站在自家的二层小楼上,他指着西南方向对记者说:“这里与清东陵的最边缘也就四五里地,我们就站在龙脉上。”说起清东陵,徐广源中气十足,眼睛里透着兴奋。
徐广源是土生土长的马兰峪人。从200多年前起,马兰峪就因为守着清东陵而被称为“京东第一镇”,名声远播。清朝皇陵分布在三个地方,辽宁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其中,东陵规模最大,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孝庄、慈安、慈禧等15位皇后及136位嫔妃、1位皇子。马兰峪人多为满族,且主要是大清守陵人的后代,徐广源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来自外乡,是位读书人,不但熟读四书五经,对中医、古建筑等也都有研究。
徐广源记得,自己四五岁时,父亲就常带他到东陵溜达,告诉他地宫里埋的是谁,皇帝、后妃有哪些故事,陵墓里有多少珍宝……说来也怪,年幼的他不但对陵墓毫不恐惧,反而充满了好奇。看到道光陵旧址的大坑边有两只赑屃(音同“碧戏”,形似龟,用来驮载石碑),小广源就问父亲:“为什么坑边有两只大王八?”父亲风趣地说:“来喝水的,水干了,它们回不去了。”
神秘的殿堂、静谧的墓园,常让徐广源流连忘返。在遵化读高中时,一有时间,他就带着外地同学回家、逛皇陵,管吃管住,自己还当解说员。他讲的故事,让同学们如痴如醉。
抄出来的功底
“文革”爆发后,徐广源离开学校,回乡务农。娶妻生子后,他的日子过得很苦。为了养家,他不得不到山上去砍柴,再背到集市上卖。但他对清东陵的兴趣丝毫不减。背着百十斤重的柴走在山路上,他还不断默念:“慧、惠、勤、平、密、成、宣、定、良、宜、荣、马、蓝、布、伊、新、袁、尹、文、常、勒……二、七、九、十一、五……”前面的21个字,是康熙景陵的妃园陵中11位妃子、10位贵人的封号,后5个数字,则是乾隆裕陵的妃园陵中每排宝顶(坟头)的数目。
徐广源还有一个特殊爱好——抄。只要有时间,他就背起书包,四处找石碑、抄碑文,一抄就是大半天。有人好奇,跑过来看,最后总结说:“这个人有病!”
一次,徐广源要去抄写慈安陵神道碑,把门的小伙子死活不让他进,他就软磨硬泡。小伙子被磨得没办法了,答应去和管事的说说,可领导就是不同意。小伙子后来偷偷跟他说:“你等着,我替你抄去。”许多年后,徐广源调进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后改名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工作,当年那个不允许他进门的领导说:“我当时还以为你要去陵墓边的果园偷苹果呢。”
对于“抄”这个习惯,徐广源解释说:“我上学时就喜欢抄写,除了古文,物理定律、数学公式都抄。抄一遍,能顶上背好多遍,还能增进理解,练习书法。”他拿出自己1964年抄录的清宣统皇帝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给记者看,“这在当时是禁书,买不到,我就抄。”整整三大册,43万钢笔小楷,526页,每册都用牛皮纸做了一个封面。纸张微微泛黄,但每字每行都整整齐齐,没有一个墨点、一个划痕。
第一次进陵
徐广源记得特别清楚,1977年 2月5 日,是他第一次走进清东陵地宫的日子。
“马兰峪供销社组织职工秘密参观乾隆裕陵地宫,我混在队伍中就跟着去了。那天是农历腊月十八,正是最冷的时节。进了地宫,却觉得很温暖。
“当时,地宫里积存着三四寸深的泥浆,气味非常难闻。大家好不容易进到里面,只见门口的地面上散卧着被炸碎的石门。离门口不远处有一口巨大的棺木,里面胡乱堆放着人骨,再往里,横七竖八的棺木还有好几口,东北角则堆着一人多高的棺木板。
“我们提着电灯,人影在地宫中忽闪忽闪的,说话也带着回音,阴森森的。其他人忍不了难闻的气味和恐怖的气氛,很快都退了出去,我也只能恋恋不舍地走出地宫。那次,我只在地宫里呆了20多分钟,却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并坚定了要研究清陵的决心。”
1977年7月,徐广源被调到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正式成了历史研究者。时值“文革”结束,乾隆裕陵的清理工作也要重新开始,徐广源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清理裕陵。每年夏天,裕陵地宫都会有两三米深的积水,“墓道里满是泥浆,必须拿着小铲子、小刷子小心翼翼地侍弄。每天从早到晚,除了两顿饭,剩下的时间我们就在那儿蹲着干”,整理了大半年,工作才算完成。
谜一样的慈禧陵
如果说,是乾隆裕陵的地宫吸引着徐广源干上这一行,慈禧陵则让他在这一行名满天下。
慈禧陵本身就很传奇。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慈禧陵破土兴工,6年后竣工,耗去白银200多万两,而当时朝廷一年的收入最多只有1000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又以年久失修为由,对她的陵寝全面重修。重修工作一直持续到她去世前。
慈禧墓里到底有多少财宝?徐广源说,虽然相关记载众多,但目前仍不能确定哪个准确。站在慈禧陵的大殿之中,他指着梁架、柱子对记者说:“这些都是黄花梨木的。三大殿的64根柱子上,最初都缠绕着半立体的鎏金蟠龙。彩画是贴金的,内壁是扫金的,栏杆是玉石的。精美豪华的程度,就是紫禁城也未必比得上。”
地面建筑都已如此,陪葬品更可想而知。金井,是陵寝棺床正中央的深孔,颇具神秘色彩。据说,当年被放进慈禧陵金井的,有镶满宝石和珍珠的执壶、杯盘,金镯玉佩,佛像碧玺……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有传闻称,在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盖在慈禧尸身上的是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有陀罗尼经文2.5万字,其上还缀有820粒珍珠。
民间传说中还提到,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有4件:一是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二是4个翡翠西瓜;三是入殓时慈禧头戴的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四是慈禧口内含的一粒夜明珠,据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但徐广源说,这些陪葬品到底有还是没有,恐怕是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然而,财富没有给慈禧带来安宁。1928年7月初,军阀孙殿英盗掘清陵。慈禧陵中无数珍宝被掠夺一空,“老佛爷”也被抛尸棺外。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行径被发现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人们强烈要求严惩他。奇怪的是,虽然民声鼎沸,此事最后却不了了之。
民间风传,当时,孙殿英为了逃脱罪责,到处活动行贿,不少人都因此发了大财。监察院院长得到了一批名贵古玩;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时,宋的鞋子上缀了一颗绝世罕见的珍珠,就是孙殿英所赠;甚至有人说,慈禧口中所含的宝珠也被孙殿英送给宋美龄了。结果,孙殿英不但无事,反而官运亨通,此后甚至还当上了安徽省省长。
最为清东陵被盗掘感到痛苦的,是逊帝溥仪和一干皇族。溥仪听到这一消息后嚎啕大哭,立刻为乾隆和慈禧搭建了灵堂,进行祭祀,大清的遗老遗少们也哭作一团。1928年8月,溥仪派载泽等皇族到东陵重殓。大清的旧臣们一进地宫就惊呆了——地宫里寒气逼人,遍地都是霉烂的丝织物,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金漆棺椁(即套棺,大棺里安放小棺,小棺里是遗体,其中小棺称棺,大棺称椁)已被拆散,慈禧的遗体就在一块木板下压着,脸朝下,上身裸露,下身穿着裤子,一只脚上的袜子被脱下来扔在一旁,遗体上有许多拳头大小的斑痕,似青似褐,皮肉全都贴在骨头上。当他们将慈禧遗体翻转过来,发现遗体上长满了白毛,口角处也被撬裂。
见到这等惨状,载泽等人受到的刺激比大清朝灭亡还要严重。他们悲痛万分,赶紧重新为慈禧入殓:将从地宫拾到的、慈禧生前掉的牙和剪下的指甲包起来放在棺内,在棺内铺上新的黄缎被,大臣载泽又将当年慈禧赏赐给他的一件黄缎袍和坎肩盖在黄缎被上,然后封好棺材,退出地宫。这是慈禧第二次入殓。
看到慈禧的真面目
1979年、1983年和1984年,徐广源曾三次参与清理慈禧地宫。其中最后一次,是为慈禧入殓。
1979年,伴随着对乾隆裕陵地宫的清理,学界内对勘探慈禧地宫的呼声越来越高。那年的2月17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终于等到上级的批准,徐广源也得以随团队进入地宫,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清理工作。
这次,徐广源和同事们从地宫入口一直清理到内棺前。除了让慈禧地宫面貌大白于天下,还发现了很多在慈禧第二次入殓时被遗落的“珍宝”。即使是已糟烂的弃品,其文物价值之高,也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其中有一件五彩五福佛字龙袍,本是穿在慈禧遗体最外面的,却被随意扔在地上。衣服上绣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楷体“佛”字,每个字上原来都缀有一颗珍珠。还有一件慈禧的宝印,乃檀香木所制,上面刻有她的谥号。
这一次进入地宫,他们的清理工作并没有涉及到内棺部分。
4年后,第二次清理工作展开。因为自1928年后,慈禧地宫盗口又被人扒开,直到1952年才被砌上封好。所以,工作组猜测,慈禧棺内也许只剩几根枯骨,并建议复原一个慈禧遗体在棺内陈列展示,也好让游人对清代葬制有进一步了解。于是大家决定,在1983年12月6日下班后开启慈禧内棺。慈禧棺椁尽管残损,但依然金光闪动,通体朱漆的内棺也基本完好。在棺与椁的夹缝间,徐广源和同事们发现了一堆堆被老鼠咬碎的水果皮和纸屑等,这些杂物装了满满一铁簸箕。清理完这些东西,两位同事小心翼翼地开启了里面的棺盖。大家立刻围拢过来,都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惊:一件黄缎被将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子上盖着一件黄缎袍和坎肩……这竟然是1928年溥仪派人重殓后的原状!大家当机立断,合上棺盖,立即向上级汇报。
匆匆一个月过去了,1984年1月,国家文物局方面终于传来消息,决定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协同成立专家组,再次进入地宫对慈禧内棺开展清理工作。这个专家组共有10人,此外,还有配合工作的电工、瓦工、木工等。事前,大家做了大致分工: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照相,有人负责指挥、录像和喷洒药物。因为此前下过两次地宫,对情况比较熟悉,徐广源被挑选出来专门负责清理慈禧遗体。
“开启棺盖后,我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地揭取棺内的东西。先是黄缎袍和坎肩,然后看到黄缎被和一个装有牙、指甲的小包,被子下再取走一层黄绸,慈禧的真面目才完全展现出来:她头向左微偏,两眼深陷成洞,胸部袒露,身上有许多裂口,轻轻一碰,肋骨就扑哧扑哧地响。当年连皇帝见了都怕的慈禧,已然成了一具干尸!用尺子量一下身长,共153厘米。依此推算,慈禧生前身高应该不超过160厘米。”
徐广源和众人将慈禧的遗体抬出棺外,却发现棺材下还铺了一层厚约10厘米的锯末状物,大家至今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负责防腐消毒的专家向棺内喷洒了药物,大家又将慈禧遗体按原状安放好。徐广源在回忆中感慨道:“一个人死后不过76年,就入殓同一口棺材3次,古今中外恐怕再没有第二例。”
清东陵风水是帝王陵寝中最好的
2005年,在清东陵工作了近30年后,徐广源退休。但这里的石牌坊、神道、地宫还是让他魂牵梦绕,总也看不够。他仿佛一个寻宝的孩子,探寻着、参悟着清东陵每一个神秘的地方,乐在其中。
“帝王陵寝的风水很有讲究,前面要对着一座山,叫‘朝山’;中间要有起伏,叫‘暗山’;后面还要依托着山,叫‘靠山’。清东陵的风水在帝王陵寝中算是最好的:‘朝山’金星山的主峰、‘暗山’影壁山和‘靠山’昌瑞山的中心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当你站在‘朝山’山顶,远眺对面的‘靠山’,会看到东边的山峦都向西倾,西边的山峦都向东倾,将主陵拱在中间,龙脉雄奇,威严自现。”徐广源对记者说,“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去爬金星山,因为从山顶可以看到整个清东陵,壮观极了。每次去看,我都会被东陵的宏伟震撼,在山顶待很长时间。”不过,在徐广源看来,风水再好,也没什么用。采访即将结束时,徐广源和记者谈起了他陪伴清东陵一生的感悟:“《红楼梦》里跛足道人吟唱过一首《好了歌》,第一句就是,‘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将相如此,帝王后妃也是如此。生前纵横天下,死后还想继续荣华富贵。可一朝闭眼,万象皆空。短短几十年,就是一个沧海桑田,没有不灭的金身,更没有永远的富贵。我曾对老伴说,我死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在陵园旁边。我研究了他们一辈子,死了也和他们作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