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马路堂会

  马路的左边是一支乐队,乐队的组成很奇特,有电子琴、笛子、二胡,还有手风琴、响板等乐器,没人想到它们这么组合也能奏出奇妙的音乐;马路的右边则是听众,有的坐在马路牙子上,有的坐在人行道边,这些听众多的时候有两三百人,少的时候也有几十人。隔着马路看表演,这样的演唱会估计很多人没有看过。

  要是我说这种特殊形式的演唱会就在北京,大概有人会说我瞎扯。但实际上,演唱会每晚就在我去超市途经的一条马路上举办,从5月份天暖和开始,一直到10月份天冷下来,除非晚上下雨,这个演唱会都会照常举办。

  这条小马路平时汽车很少经过,来这里演唱、演奏和观看的都是附近的居民。我去超市时,经常远远就听到那条马路上传来男人或女人演唱的声音,他们唱的基本上都是民歌、红歌还有戏曲,有些歌曲还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实力,如《青藏高原》、《天路》等,让人感叹民间真是藏龙卧虎,多高的调子也有人唱得上去。

  其实不用细看,听听他们的歌声,就知道这些演唱者和听众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上的人,偶尔也会有些小孩子来这里,但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带来的。他们乐此不疲,一般从晚上天黑后唱到十点多钟,吹拉弹唱,咿咿呀呀,好不热闹。

  有时,简陋的乐队前也会出现一个跳舞的人,跳一段陕北的秧歌舞或东北的朝鲜舞,甚至新疆舞,但绝对不会有街舞、霹雳舞等时尚舞蹈。虽然那里的场地很适合表演街舞,可表演者大都是四五十岁的女人,她们表演的是这个年纪的人年轻时最热衷的时尚舞蹈。

  我偶尔会稍稍驻足看两眼,或听几句,便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那些演奏者和演唱者往往配合得很好,比如会试试音调、商量个曲调,像电子琴如果作为主音演奏的话,其他演奏者会自动加入进来,给这段音乐加上和声、配器等。他们的演奏和配合既大胆又敢于创新,而且显然不用提前排练,就能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而马路另一面的观众们,其实大都是一边纳凉、聊天,一边观看对面的演出,其中有不少还是在北京打工的民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难得又值当的娱乐欣赏。所谓难得,是因为这些打工者在北京绝不会花钱去戏院或音乐厅看表演,而这里的演出却满足了他们娱乐的心愿;所谓值当,当然是因为在这里看表演不用花一分钱,还能露天乘凉。

  一曲终罢,这些观众并不喝彩或鼓掌,说起来似乎一点也没有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观众们那样绅士。他们对演奏者和演唱者的鼓励,就是毫不动摇地坐在马路边,一直等人们唱累了、演奏累了,收拾起家伙回家,他们也才起身离开。而第二天,又按时来到这里,有滋有味地听那些人又唱又乐。

  严格说起来,这不应该算演唱会,而更像堂会,别具一格的“”。也就是说,观众在这里自个儿聊自个儿的,自个儿吹风纳凉,而演唱者和演奏者就是个伴奏的,相当于现场给大家放音乐或歌曲。我打心眼里有些钦佩这些演唱者和演奏者,他们并不需要别人喝彩,也会自娱自乐,将娱乐进行到底。

  如今,也有不少音乐戏曲爱好者经常在公园、小区里吹拉弹唱,不过,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像我看到的这种“马路堂会”倒是比较少见。虽然在马路旁边演唱并不可取,毕竟存在一些交通危险,但想想这些平头百姓晚上只能跑到马路边来自娱自乐,我便一方面感叹他们如此缺乏免费的娱乐生活和场地,另一方面则非常欣赏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和处之泰然的生活态度。

  他们并不需要别人喝彩,也会自娱自乐,将娱乐进行到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