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青阳腔、徽班、黄梅戏

  青阳腔:

  一声结束古典戏剧的呐喊

  王老师说,约在明代万历年间,继四大声腔之后,在我省的九华山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戏曲声腔,因产生于我省青阳一带而得名青阳腔,音乐极其优美,可惜今天很难听到当时的原声了。

  为什么说青阳腔是结束古典戏剧的呐喊呢?王老师表示,中国古代戏剧的集大成者当属昆曲,但是昆曲重要的演出样式是用曲牌来演唱,严格来说,它的文本是音乐文本,受到曲牌的限制和要求。昆曲雅化,逐渐背离了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而青阳腔在原有曲牌的基础上通过滚白滚唱的方式扩展了戏剧尤其是文学戏剧的表现方式,为戏剧以特殊样式呈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它是对昆曲样式的重要颠覆和反叛。

  “滚白是散文体,滚唱是韵文体。滚白滚唱打破了曲牌联套的格范,大大拓展了戏剧的文学空间。”王老师说,青阳腔最重要的影响就在向板腔体过渡,它的表现形式更自由、更通俗,表现的空间大大拓宽。岳西发现的抄本中有“漏板”、“缓板”、“紧板”、“三十六板”等名称,唱词由长短句向对偶句过渡。演员的表演动作被解放出来,表演意味增强。

  “通过青阳腔改造后的戏剧更容易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贫苦大众喊出了贫民老百姓需要戏剧回归自身的强烈欲望。青阳腔在当时被誉为‘天下时尚新曲’,其‘改调歌之’让戏曲重回大众生活,为现代品格戏剧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所以说青阳腔对于古代戏剧的结束起到了催化作用,是一声结束古典戏剧的呐喊。”王老师说。

  徽班:

  一首开启现代戏剧的欢歌

  王老师说,大约是清代中期,扬州商业发达,其中徽商更是富甲一方,各商家为着各种需要豢养家班,迎来送往,斗戏交际,进贡献戏。于是安徽的艺人纷纷投奔扬州,为徽商所豢养,而远在异乡的徽商也借此宣泄自己的家乡情结,于是竭力打造安徽的戏班,使得徽班艺术超乎寻常。

  王老师认为,徽班进京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南方戏剧与北方戏剧的一次对话。徽班进京时,充实了大众戏剧文化,当时在整个北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徽班确定了中国戏剧的体制架构形式,把戏剧表演团体班式化,演出剧场化,技艺和声腔多样化,更加突破了戏剧文学对戏剧本身的束缚。王老师认为,徽班创立的名角挑班制,很值得现代文化体制改革借鉴。

  王老师说,徽班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初步确立了演员中心制,可以说元杂剧是作家的时代,明代是戏剧音乐的时代,而清代是戏剧演员的时代,这个功劳归于徽班。演员中心制突破了文学中心和音乐中心,开辟了生角(老生)时代。

  “徽班还贡献了二黄腔。徽汉合流,皮黄共艳,直接引发了皮黄腔的京剧的形成。没有徽班,京剧形成便不可想象。”

  黄梅戏:

  一部走向未来的戏剧宣言

  王老师说,黄梅戏相对晚出,但是后来居上,发展迅速。“黄梅戏与新兴的传媒艺术样式相结合,从不被历史发展的脚步所淘汰,这对探讨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是非常具有借鉴作用的。”

  王老师认为,黄梅戏开辟了艺术更为轻松自由的创造美和审美道路,黄梅戏基本没有程式,没有定型,看戏不费劲,通俗,易学易唱。正是由于黄梅戏的平民性,才使得黄梅戏的一些经典作品被老百姓所认可和接受。在王长安看来,黄梅歌开辟了将戏曲音乐引入流行领域的先河,为戏曲改革和融入现代提供了可能。

  王老师认为,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新的文化业态的生成,黄梅戏新的发展阶段将在不久的将来到来,“我们曾经有过作为,但现在黄梅戏的发展有些停滞,主要是受机制制约所致:一个剧院只能演一个剧本,一批演员只属于一个剧院,在剧团有戏演就演没戏演就买菜烧饭。而在以往的戏班中,一旦今天没戏就可以拿着自己的行头去另外一个班,演员是流动的,而非独属一家。一个艺术的成功、一个艺术的繁荣受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光有好的演员、好的剧本不行,必须要有好的体制、好的文化氛围、好的文化生态和业态。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我想黄梅戏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杨梦娜

  本报记者 向凯 彭玲

  “安徽戏剧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文化现象,中国戏剧史离开了安徽的篇章就会变得苍白。安徽戏剧甚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华文化也曾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上周六的新安百姓讲堂上,省剧协副主席王长安先生说,青阳腔、徽班和黄梅戏,分别掀起了安徽戏剧影响中国的三次高潮。

  王长安做客新安百姓讲堂,侃侃而谈。

  台下听众认真聆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