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 2010

每一天都看到新的海尔

  8月底的青岛已是秋意盎然,习习凉风让人为之一振,而更令人振奋的是走进海尔宽阔整洁的厂区和令人目不暇接的产品展厅。当然,在这里展示的除了享誉世界的海尔家电,还有海尔人的精神风貌,一路上随处可见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面带着微笑向你示意。1988年大学毕业就进入海尔工作的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市场官周云杰就是 “老海尔人”的代表,在他身上可以发现海尔人的很多特质——热情、进取、勤于思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年轻”,他的语气和活力就像刚刚加入海尔,也许是因为这22年来,他每天都看到一个新的海尔。

  □文 JM 丁昕芳

  创业 见证新品牌的崛起

  谈到1988年刚加入海尔时候的景象,周云杰笑言那时是有很多困惑的。 “当时市场上冰箱是最紧俏的,远远供不应求,简直纸糊的冰箱都可以卖钱!海尔那时只做冰箱一个产品,但产量却很小,我对此很不解,初生牛犊不怕虎,开会的时候我就向工厂领导提议增加生产线,提高产量!没想到却换来了批评。 ”原来,当时海尔的领导团队就有远见地看出,质量才是品牌的生命,宁可放弃产量也要保证质量,树立品牌,因此才出现了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的著名事件,并提出了“高质量的产品是高质量的人干出来的”,组建了高质量的团队和高质量的质量体系。经过努力,1988年海尔获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质量金牌。

  “现在回看一下,当时卖得很火爆的冰箱品牌如今大多已经消失不见了,只有海尔越做越好,可见当时的品牌策略有多么正确。 ”周云杰感慨地说道。

  壮大 见证新产品线的成长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冰箱发展到洗衣机、冷柜、空调、电视、手机等多个领域,进入了多元化的战略阶段,周云杰也不断见证新的产品线在海尔从最初的磨合到最终的成长壮大。

  就拿兼并洗衣机的案例来看,其他企业并购时第一个派出的是财务,而海尔第一个派出的则是文化中心,去考查被兼并的企业中有什么错误的理念。他回忆说,兼并时正值夏季,是洗衣机传统的淡季,工作人员都闲得百聊无赖,“那时我们就提出了‘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当时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推出了小小神童洗衣机(1.5Kg),一举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而且还提出管理方面的问题,领导要负主要的责任。当时洗衣机出了一个问题,海尔的领导就首先进行了自罚。通过这个事件,被兼并的洗衣机工厂员工发现,第一,原来洗衣机市场淡季可以不淡;第二,对于质量问题,领导都这么有魄力做下去,我们更应该把质量抓好。就是这样,海尔一步一步地把洗衣机市场做了起来。 ”

  出海 见证海尔踏上新疆土

  1998年,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阶段。周云杰坦言,海尔是率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很多的压力。 “海尔的产品在海外很有竞争力,我们做了个测试——当我们把海尔的logo取下来,欧洲的消费者非常喜欢这个产品;又贴上海尔的logo后,他们说可能会买;接下来,我们告知他们这个冰箱是在意大利制造的,他们说一定会买;如果再告知他们这款冰箱是在中国制造的,他们的答案是‘一定不会买’。这个测试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去、更多的中国的好的品牌走出去。这个就会在海外市场形成了中国的品牌群,比如日本的松下、东芝、丰田等,韩国的三星、现代、大宇等品牌群。 ”

  扎根 见证海尔全球本土化

  2005年的海尔又“升级”到新的阶段,全球化品牌阶段。周云杰解释说:“我们希望能把海尔这个全球化的品牌能够变成当地每个国家的品牌。我个人一直认为‘本土化做到了极致就是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未来的表现就是本土化’。我们希望海尔到了美国,消费者认为海尔是美国的品牌;在欧洲,消费者认为海尔是欧洲的品牌;到了非洲,认为海尔是非洲的品牌。那时候,海尔就是真正的国际化品牌了。 ”

  转型 见证海尔迎接新挑战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已经成为全球名牌的海尔仍然要面对新的挑战,而这挑战不是来自别人,正是来自海尔自己。周云杰告诉笔者,海尔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我们不再卖产品硬件,而是卖服务方案;不仅做制造,还要做流通渠道。因此我们在三四级市场开拓了一个渠道,叫做日日顺,在这个渠道我们不仅卖海尔的产品,还会卖GE、HP等外资产品,同时我们还会为他们提供物流和售后服务。 ”谈到海尔把服务卖给外资品牌,会不会“引狼入室”,周云杰笑言:“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独占市场,一定会存在竞争。海尔越开放就会倒逼自己不断创新,我们卖GE的产品,就可以倒逼海尔的竞争力。 ”经过在海尔22年的工作,周云杰对海尔的信心已经植入了他的骨子里,“与用户离得越近,离对手的距离就越远”,他说,“这些转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海尔变成一个更有活力、离市场和用户更近的企业。 ”一个全新的海尔已经又展现在他的面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