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底前,本刊编辑部邀请多家研究机构及高校的共计60位国际问题专家,共同评选出2010年度《瞭望》新闻周刊十大国际新闻。依据得票多少排列次序,并请相关领域专家逐条进行点评。
1.“天安号”到延坪岛 朝韩对峙东亚变局
3月26日“天安号”沉没事件使得朝韩关系骤然紧张。11月23日双方交火事件后,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引发世界高度关注
2.欧债危机持续发酵 巨资救助前景难料
希腊和爱尔兰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令欧元区上空阴云密布。而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大规模救助行动效果如何,仍待观察
3.美俄艰难签署新约 全球军控仍待博弈
美俄总统4月8日签下了一份“近20年来最为全面的军控协议”,而在随后的全球核安全峰会上,主要有核国家第一次就确保核安全达成共识
4.二十国峰会机制化 后危机时代新平台
年中,20国集团在多伦多举行了G20峰会机制化后的首次峰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的G20峰会已成为当今世界寄予厚望的新舞台与新平台
5.坎昆峰会分歧明显 气候谈判坎坷前行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严重,但岁末举行的坎昆气候谈判大会还是取得积极成果。未来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
6.美俄加入东亚峰会 大国聚首亚太角力
在美国、俄罗斯被正式吸收加入明年的东亚系列峰会后,新的10+8格局形成,意味着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博弈将更加复杂
7.驻伊战斗部队撤离 宗教分裂困扰重建
美国按计划撤出了战斗部队,但伊拉克安全问题仍在,大选之后新政府的难产令人对伊拉克的未来担忧
8.量化宽松货币泛滥 全球通胀隐忧重重
由于深陷通缩之苦,发达国家纷纷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过度释放流动性也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输入性通胀风险
9.海地地震震惊世界 天灾频频困扰各国
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地震,地震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受伤
10.中期选举人心思变 美国再现两院分治
美国中期选举11月2日举行,共和党夺回了众议院的掌控权,民主党在参议院勉强保住了多数席位
“天安号”到延坪岛 朝韩对峙东亚变局
新闻回放:3月26日晚,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在韩国西部海域因发生爆炸而沉没。韩国方面5月20日公布的正式调查结果称,“天安号”是遭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而沉没的。朝鲜拒绝接受这一调查结果。11月23日下午,韩国和朝鲜在有争议的“北方界线”西部延坪岛附近发生交火,半岛局势逐步升级。紧接着美韩举行大规模军演以及韩国军队不断在敏感地带进行实弹演习,半岛局势持续紧张。
半岛局势的球在韩美
文/黄大慧
“天安号”事件发生后,韩国立即向美国寻求帮助,而美国也认定事件是朝鲜向其盟友发起的袭击,因而积极支持韩国并与其进行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美韩军演无疑加剧了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
11月23日韩朝在延坪岛附近发生相互炮击事件,使得半岛局势再度吃紧。随后,美韩在黄海举行34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出动了包括核动力航母在内的大量海空军事力量,对朝鲜进行武力威慑。12月1日,朝鲜通过官方媒体自曝宁边在建核设施。
就在半岛紧张局势日益升级之际,12月20日,韩国海军陆战队执意在延坪岛海域举行火炮实弹射击训练。韩国的行动,令半岛局势再度危急,整个世界都在忧心朝韩引爆“火药桶”。可以想象,朝韩冲突一旦升级,引发局部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韩国的行动,此前放“狠话”进行报复的朝鲜却保持了克制,未予还手,并称“根本不值得回击”。不仅如此,朝鲜还接连展现灵活姿态,表示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面对突然“放软身段”的朝鲜,韩国方面并未顺着台阶下,炮击过后又搞军演。虽然这回朝鲜仍然未被激怒,半岛未再交火,但有关各方正忐忑不安地紧盯朝韩的“下一步”。今后的朝鲜半岛局势将是缓和契机与冲突风险并存。
在朝鲜半岛局势趋于动荡之时,有关国家均展开了各种外交攻势和游说活动。中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战略高度和大局出发,呼吁有关各方保持理性克制,并全力而积极地开展外交斡旋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的作用。正是在中国等多方和平努力的大背景之下,朝鲜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和平的信号”。
然而,对于中方提出举行六方会谈团长紧急磋商的议案,美韩日三方却态度消极。美国一方面强调六方会谈不能取代朝鲜遵守其无核化义务的行动,另一方面促请中国加大对朝鲜的影响力。韩、日则表示对于重启六方会谈需要“谨慎研究”,实际上选择和美国采取相同的立场。正因为如此,12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虽然在俄罗斯的动议下就朝鲜半岛局势举行了紧急闭门磋商,但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从本质上看,解决朝鲜半岛危机的关键,还是看朝美关系。今年以来,半岛形势持续紧张、逐步升级,这与美国“重返东亚”的大背景不无关系。很显然,在朝鲜半岛最近几次冲突及中日撞船事件过后,美国真的顺利地“回来”了。在半岛危局中,美国一方面通过军演强化与韩日的关系,并警告朝鲜;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提要求来让外界给予中国更大的压力。美国试图保持朝鲜半岛一定的紧绷,又控制其冲突程度——以重新展现其在东亚的影响力。
当前朝鲜半岛的任何动静,都将可能成为点燃地区军事紧张的导火索。在整体局势千钧一发,敏感复杂的现在,各国更要冷静、理智。各方只有秉持对地区稳定负责任的态度,才能避免错估形势,行动不当,陷入恶性循环。□(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欧债危机持续发酵 巨资救助前景难料
新闻回放: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债危机持续发酵。5月10日,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设立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这是欧洲史上最大规模救援行动。11月11日,爱尔兰十年期国债收益飚升,欧元区成员国间的国债利率急剧扩大。市场开始担心葡萄牙和西班牙也会相继倒下,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借贷成本显著上升,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11月28日决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道向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以帮助这个欧元区国家应对债务危机并遏制危机蔓延。
捍卫欧元就是捍卫欧盟
文/李维维
今年上半年,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起临时救助机制,帮助希腊度过了最困难时期。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11月中旬,欧元区另一个成员国爱尔兰,又经受了主权债务问题的严峻考验。同时,南欧国家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等,均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国债,国家主权信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阴云不散,根源首先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的恶果。由于发生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发展,随着次级按揭抵押债券价格的下跌,美国整个金融信用链断裂,包括欧洲在内的众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都被殃及,造成美国乃至全球货币和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市场的巨大泡沫破裂之后,欧美金融体系的信用受到严重质疑,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虽解了燃眉之急,但巨大的银行坏账远未彻底解决,金融市场如惊弓之鸟,极其脆弱。
为应对金融危机,挽回和支撑本国金融体系信用,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国家财政收购问题严重的银行,或对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等措施,这样一来,大幅增加了政府负债。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长期实行高福利社会政策,财政负担原已十分沉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政府收入大幅减少,入不敷出的局面就更加严重。
在上述几个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市场对国家主权信用失去信心,而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如希腊等,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高达两位数,因此首当其冲,产生主权债务困境,其他欧洲国家发生连锁反应,很容易引发全欧范围的信心恐慌。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仅影响到各国经济的健康复苏,还影响到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稳定。由于欧元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缺陷,该缺陷又在主权债务危机环境下全面凸显,不少欧洲国家开始出现替代性方案的声音,例如“多速欧洲”,即在经济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允许本国欧元货币自行贬值等。
目前,在欧盟治理层面上,永久性解决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努力正在进行当中。12月16日,欧盟修改了《里斯本条约》中有关条款,正式确定了欧元区的稳定与救助机制。而今年陆续出台的《欧洲2020战略》、欧盟能源战略等等,也是提高自身全球竞争力,进而应对政府债务问题的长远规划。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支持者也在大声疾呼:捍卫欧元,就是捍卫欧盟。
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欧盟成员国、特别是德法英等大国具备足够的政治意愿,并且能够很好地协调立场,达成最佳的利益妥协。只有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和联合自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才有可能帮助欧洲国家经受住主权债务危机的考验,使欧洲经济逐步摆脱复苏乏力的困境。□(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副主任)
美俄艰难签署新约 全球军控仍待博弈
新闻回放:4月8日,美俄两国总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以替代2009年底到期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份有效期为10年的新条约被认为是“近20年来最为全面的军控协议”。12月22日,美国参议院批准了新核约。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随后表示,希望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和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准备审议并通过这一条约。
鲜有亮点更少实质性进展
文/侯红育
两个核大国能够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听上去是世界核裁军领域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双方同意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规定美俄各自部署的战略核武器数量上限为1550枚,双方部署的战略运载系统上限为700件,各自可保留100件未部署的战略运载系统。
不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新条约旨在提升各自核力量的合理化和有效性。根据计数规则,一架可携带20枚核弹头的战略轰炸机只算一枚核弹头,美国因此将有450枚核弹头不计算在内,只需略微裁减或根本就无需裁减当前部署的2010枚核弹头。美国当前部署了798件战略运载工具,只需将其中的98枚为未部署状态即可。而俄现役部署的战略运载工具比规定的上限700件还少134件,要达到规定的上限,俄罗斯还需要再增加部署件数。俄部署的核弹头仅超过规定190枚。但即便如此,美俄两国的核弹头数量仍将占全世界总量的90%以上。
奥巴马总统在布拉格讲话中承诺要与俄罗斯达成一项足够大胆的核裁军条约,要谈判“禁产条约”,要立即推动国会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确已无力兑现其承诺。美俄达成的新核裁军条约也远非“足够大胆”,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至今未能就启动“禁产条约”谈判达成工作计划。美国共和党曾批评奥巴马的核裁军主张“丧失理智”、“不着边际”,现在却认为奥巴马的实际核裁军行动和政策“令人欣慰”、“很明智”。
果不其然,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参议院没有为难奥巴马,当地时间12月22日在全体投票中以71票赞成、26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顺利批准了俄美新的核裁军条约。
由此,国际社会更加看清了奥巴马总统大肆宣传“无核世界”倡议的本质,美国坚持永久拥有压倒优势的核武库、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和全球快速打击系统才是国际核裁军的障碍。不难发现,美国在“无核武器世界”立场上出现了明显后退。
而在多边核裁军领域,也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联合国5月召开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审议大会上,无核国家和核国家就核裁军问题展开激烈博弈。以不结盟国家为主的无核缔约国接力推动核裁军,制定了核裁军时间表、进程图,提出谈判《核武器公约》,要求放弃延伸核威慑战略,但均遭美、英、法、俄坚决反对。这表明主要核国家不愿再采取任何新的实质性核裁军步骤。北约新《战略概念》文件效仿美国核政策,称只要核武器存在,北约将保有核武器,仍坚持核威慑战略。
在国际防扩散领域,4月召开的核安全峰会主要讨论了核恐怖主义威胁以及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在这次峰会上,主要有核能力的国家第一次就确保核安全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核恐怖主义是国际安全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性威胁,同意履行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加强核材料保护和防止核贩运,支持在四年时间内确保世界所有易失散核材料的安全,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发挥作用。峰会取得的成果得到NPT审议会议的肯定,确认核安全成为国际防扩散的重要内容,各缔约国同意采取措施防止核材料被窃和有效应对核恐怖主义威胁。□(作者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研究员)
二十国峰会机制化 后危机时代新平台
新闻回放:6月26日至27日,在结束了为期一天半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后,与会各国领导人转战多伦多,参加在这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这是G20峰会机制化后的首次峰会。11月11日至12日,G20第五次领导人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这也是峰会首次在亚洲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举行。G20峰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成为当今世界寄予厚望的新舞台与新平台。
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公平合理
文/杨鸿玺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复苏形势依然面临不确定性,许多国家重视探讨合作应对危机。以西方七个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八国首脑会议(G8)应对起来感到力不从心,二十国集团(G20)在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
2010年6月,G8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随后八国领导人继续参加在多伦多举行的G20第四次峰会,这也是G20峰会机制化后的首次峰会。下半年,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G20第五次峰会先后在韩国举行,就一些重大议题作出决定,体现出积极意义。如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达成“历史性协议”,同时承诺避免“本币竞争性贬值”。
令人瞩目的是,IMF承诺将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代表权过低的国家转移超过6%投票权,同时保护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并在2012年年度会议前完成这一工作。IMF总裁卡恩说这是IMF成立65年来最重要的结构改革。G20影响上升以及IMF投票权份额改革说明,尽管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和决策权仍显不足,但已体现出相对上升的积极态势,逐步体现中国等新兴大国的要求,向反映国际经济格局的现实情况迈进。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金砖四国”将进入成员国份额“前十名”,分别位居第三、第八、第九和第十。
由于各国在IMF中的份额某种程度上反映其经济实力,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争取更多发言权,并推动国际经济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中国持有的份额将从现在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从目前的3.65%上升到6.07%,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2010年上半年,IMF和世界银行年度联合初级会议通过投票权改革方案,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整体投票权提高到47.19%,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升到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
中国强调G20各国应继续加强合作,促进经济复苏、保持经济增长,防范下行风险;继续推进结构改革,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尤其敦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减少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的间接财富吸纳和损害,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各国要共同采取措施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继续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
份额改革也说明世界经济和金融版图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虽然欧美两大板块正在采取各种举措克服金融危机,但效果仍待观察。美国参议院5月通过新的金融监管法案,旨在全面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营业规模。欧洲与IMF联合出台总额7500亿欧元的最大规模援助计划,推动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但许多欧洲国家的金融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经济虽然面临泡沫危险、结构性转型等难题,但发展成果令世界瞩目,继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也对中国的经济拉动充满期待。
应当看到,尽管IMF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值得肯定,但西方发达国家掌控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高端决定权的格局一时难以改变。美国在IMF现持有17.67%投票权,仍有否决权,IMF五大权力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除了拥有理事席位外,还有权指派本国人担任理事。新份额工作完成后,理事会所有理事将重新选举。同时,中国及许多国家要求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从中吸取教训,深入思考、统一认识,继续深入讨论并改革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使之更加公平合理。□(作者为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坎昆峰会分歧明显 气候谈判坎坷前行
新闻回放:11月29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经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激烈讨价还价,会议最终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此前,年内已经举办了四轮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明年,世界气候大会将移师南非德班举行。
艰难博弈“气候新秩序”
文/陈向阳
总的来说,坎昆会议守住了“既有共识”与“谈判底线”,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会议重申了2012年之后的《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强调“及时确保第一承诺期与第二承诺期之间不会出现空当”,主张发达国家在2012年年底“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仍应继续承担温室气体量化减排义务。
会议认为,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优先事务,发达国家须根据其“历史责任”带头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支持。
从会后的反映看,与会各方对会议取得的“重要但有限”成果普遍“满意”。东道国墨西哥指决议“开启了气候变化合作新时代”,美国认为决议“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欧盟认为决议标志着“向全面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行动框架迈出重要一步”,联合国秘书长盛赞会议取得了“世界急需的巨大成功”,中方表示决议“均衡地反映了各方意见”。
然而,会议未能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且对“第二承诺期”语焉不详,加之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大限临近,使得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时间紧”、“任务重”,各方届时仍将面临一场硬仗、恶仗。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一面坚持自主自愿减排“不动摇”,一面扎根于团结发展中国家,提出“四点建议”、多方斡旋、从容开展“维权”斗争,发挥了建设性的引领作用。会议恰逢中国的“十一五”与“十二五”交替之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不仅在“十一五”期间减少了1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而且明确了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展望2011年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与构建“气候新秩序”,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仍将激烈较量。其要害在于,要不要及如何坚持《议定书》及其“第二承诺期”?要不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不要坚持“双轨制”(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对此,发达国家有可能极力推卸责任、对已作承诺出尔反尔,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出现分化,谈判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气候变化乃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以保护地球这一全人类共有家园,各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难分你我,唯有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多边协商;但另一方面,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应继续率先承担强制性量化减排义务。
基于此,应在全球弘扬“天人和谐”与“天下一家”的东方智慧,在坚持国家利益与国家本位的同时,大力强化全球治理与人类利益,公平分担责任,共渡气候变化难关。□(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