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5, 2010

北京鲜有购房者问及房屋抗震级别

  有的水库业主忽视地震监测

  文/韩进

  四川省水能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27.3%,居全国第一位。汶川地震以后,尤其是新的《防震减灾法》颁布以来,四川省的大型水库建设努力遵循《防震减灾法》及其下位的相关条例和规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许多大型企业比较重视水库地震监测工作,比如二滩公司,他们从流域整体规划出发,进行了雅砻江中下游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总体设计,对流域水库地震监测作出了长远规划。又比如成勘院,他们主动与省地震主管部门联系和合作,利用地震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把大渡河这个多业主的流域,按照流域统一规划,按工程分步实施的技术思路进行总体规划。再比如三峡总公司,他们对水库地震监测非常重视,在他们开发的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库中,不仅进行了常规的地震活动性监测,还进行了活断层、强震、地下水和地壳形变观测,为水库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水库地震预测分析积累了丰富的数据。

  但是,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有的水库业主还没有把水库地震监测作为水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的水库业主没有把水库地震监测纳入运行管理,致使地震监测系统经费得不到保证;有些水库地震监测系统观测的起始时间滞后于规定的起始监测时间。

  针对这些问题,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敢于管理,并且要从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开始,落实到水库建设、运行的各个环节。相关部门应协调一致,对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案、资金落实、运行管理进行全面管理,并将水库地震监测系统运行管理与水利枢纽水调或水力发电运行管理一样纳入考核内容,并上报备案。□(作者为四川省地震局水库地震研究所所长、高工)

  迅速编制地表破裂带分布图

  文/雷建成

  在严重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中,四川在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方面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仅积极、主动地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急需的技术标准、基础资料,还积极派出大批技术人员,直接投身到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第一线,为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受灾民众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和适宜性,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发生后,根据《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职责,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专家团队,及时发布了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编制完成了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1号和第2号修改单。在上述修改单的编制过程中,四川省有关专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资料和建议。为了便于灾后安置、规划、选址、重建,四川省还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1号修改单规定的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参数值细化落实到四川灾区的全部13个市州、82个区县、1637个乡镇,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2号修改单规定的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参数值细化落实到四川灾区的全部8个乡镇。

  同时,迅速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区1:5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汶川地震灾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动参数分布图(1:50万)》,有效支持了灾后过渡性安置、规划选址、恢复重建等项工作的开展。

  在积极开展“四川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地震工作”中,根据四川省地震活断层分布基础资料、中小学校舍地理位置,对省内23000多所学校进行了初步排查。在此基础上,还派出专家,对全省157所可能位于活断层附近的中小学校舍进行了实地考察、复核,提出了中小学校舍的地震安全工作的建议。

  通过派出大批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灾后过渡性安置、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学校组、板房组、选址组、规划组、地震遗迹遗址组等多个工作组的工作,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对汶川地震灾区内52项已建、在建重大建设工程及时提供了地震安全性复核鉴定结果。

  近两年来,加强全省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尤其加强了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后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对成都至兰州铁路、广元至南充高速公路、宜宾机场、绰斯甲河上寨水电站、绵阳市城区地震小区划等200多项重大建设工程依法开展了专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确定了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作者为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延伸抗震设防

  距离唐山约200公里的北京,如何依法科学地防震减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电影《唐山大地震》以逼真而撼人心魄的画面,再现了那场24万人罹难的旷世灾难——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一场7.8级大地震,仅用23秒,就将唐山变成一片废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扩张,以及财富在有限空间内高度集中,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人类尚不能完全准确预报地震信息之前,距离唐山约200公里的北京,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何依法科学地防震减灾,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公共话题。

  购房人鲜问“抗震级别”

  最近,当朱先生正准备出手购下北京的一套住房时,他一位四川朋友的提醒,让他除了考虑房子位置、价格和户型等因素外,还考虑到地下因素。“我购买的房子下面地质情况如何呢?正好在断裂带上怎么办?”

  8月30日,本刊记者以购房人身份暗访了石景山区鲁谷附近一家售楼处,当记者问到房屋抗震级别时,售楼小姐一脸惊讶地说:“我做了5年多的销售,您是第一位问这个问题的购房人。”

  记者随后暗访北京多家售楼处,发现情况大同小异。记者通过询问十余位购房人发现,他们对所购房屋的抗震级别,均表示“不清楚”。而售楼处提供给购房人的资料里,也极少有这方面的信息。

  “我看过不少楼盘,就看看地段、价格、户型、公共设施等,对房屋的抗震级别,确实没想过。”一位中年男性购房者坦言。

  “按部门职能划分,北京市房屋抗震能力设计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制定。”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高毅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很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很多方面有明确规定,要求建筑须达到所规定的抗震级别,譬如说北京规定8度设防;城市要提供疏散空间;等等。但公众在这方面意识并不强,而开发商也不太愿意主动向购房者介绍这方面情况。”

  据了解,北京地处8度高地震烈度区,为我国东部强震活动地区之一,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

  “地震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具有不可预见性、破坏性强、经济损失大、对人们生活影响严重等特点。”潘家华说,“北京作为首都,又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大都市,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尤其重要。”

  在2010年北京科技周活动上,地震局专家亲临现场为公众解读公园避风港,介绍避险公园的规模布局、周边社区居民人口密度及道路交通等情况,并详细解读了应急避难功能区,包括应急棚宿、应急供水井、公共厕所、应急供电、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及广播系统等。

  “这几年我国各地经常发生地震,掌握一些地震方面的小常识,也算是居安思危,希望政府多一些这方面的宣传。”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社区的张阿姨说。

  “只有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增强,掌握更多逃生技巧,在地震来临时,才能获得更多生存希望。”潘家华说,“防震减灾要从公众内心深处引起真正的重视,当然,这方面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依法预防重在执行到位

  地震是城市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同等强度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成倍增长。

  比如,1971年和1994年美国洛杉矶分别发生过6.5级和6.6级地震,两次地震几乎发生在同一地点,1971年地震损失5亿美元,但1994年地震却损失了17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23年来,该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财富积累发生了很大变化。

  “北京高楼大厦林立,人口高度密集,政府应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高毅存认为,“尽管从工程立项,到最后工程验收,政府相关部门都会介入,但对于防震减灾,必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依法抓好落实。”

  据了解,北京市2006年3月22日发布的《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把《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列为35个应急预案之首。

  2010年4月1日,北京市首部规范“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地方标准——《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正式实施。其中大型商场、电影院、医院病房、中小学教室等重点场所,进行抗震加固后,抗震设防标准须超过8度。

  2010年8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市防震减灾具体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

  《意见》指出,未来5到10年,要建成首都地震立体监测网络,建立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预报试验场,全面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建设工程加固改造工作,使城乡建筑、基础设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较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北京在防震减灾方面有很多法规,但最终效果如何,关键还在于是否执行到位。“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除依托科技外,还需要依法严格进行,才能使整体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防震加固任务依然艰巨

  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所长苗启松博士介绍,北京1978年以前的建筑,几乎都没有进行抗震设防,只有“十大建筑”等极少数建筑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但其抗震设防标准也达不到现在的要求。

  “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之间的建筑,虽然按相关规定进行了抗震设防,但设防标准却相对较低。”苗启松说。

  本刊记者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北京对使用年限较久的老旧小区,将通过房屋安全普查进行安全鉴定,出现问题的及时进行修缮或加固。对未经抗震设防或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提高的房屋建筑,都进行抗震鉴定并依据鉴定结论进行加固处理。

  特别对大型商场、电影院、医院病房、中小学教室等重点场所,要求尤其严格。据北京市教委基本建设处处长刘占军介绍,北京校舍大部分都是8度设防。按照要求,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校,都应提升到9度。

  北京在大规模加固原有房屋建筑的同时,对新建工程的抗震裂度,都按照标准8度设防,并对城镇规范及建设项目审批严格把关,包括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

  而此前,北京还对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进行专项审查,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北京电视中心等采用国外建筑设计方案,造型独特、结构形式复杂的超限高层建筑,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工程等结构形式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出现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奇特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其中很多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他们大多数来自非地震区,缺乏抗震设计经历;有些建筑方案并不规则,甚至超过了现行设计规范。

  在多位专家看来,由于北京不同年代、不同抗震设防水准的建筑物数量极大,加之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旧城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原有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工程在大量拆除和规划改造,北京抗震加固任务依然艰巨。

  “地下信息”还需进一步公开

  “活动断裂带的数据和信息,对于城乡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高毅存说,“避让地震断层带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为把建筑工程建在地震断层或地震地表破裂带上,根本无法用技术手段来达到减灾目的。”

  本刊记者了解到,受经济条件或认识水平所限,断裂带长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开发商建房时,事先未考虑避让断裂带,有的政府部门规划新城位置时,也未考虑断裂带的分布和活动情况。

  据专家介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法规的手段,对避让地震断裂带,或者说地震断层进行了强制规定。早在1994年,美国就在《地震活断层划定法案》中,规定建筑物必须远离活断层。同时,根据建筑物在新的地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经验,美国也会及时对现有的建筑抗震规范进行修正,并确保执行。

  在活动断裂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北京也取得一些进展。比如北京市地勘局数百名地质调查工作者自2004年7月开始,历时4年实地勘测,绘制完成了北京智能化三维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明确了北京断裂带分布情况。

  北京在城乡建设规划的地质勘查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视地震安全性的评估,不但查明规划区域内的断裂分布,查清楚断裂分布的位置、埋深、断层带的宽度等,而且还进一步明确其走向、倾角等产状要素,力求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但据知情人反映,北京虽有一些活动断裂带,或者说活动断层方面的数据,可信息公开却不够。目前的情况是,即使在不同系统的研究人员之间,有些也还没完全做到共享。“已经完成的地下资料信息,被相关部门作为机密文件保存,如何依法在相应层面公开?否则就失去应有的价值。”

  “北京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地震知识的普及,信息的公开,以及相关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潘家华直言。

  在受访专家看来,应尽快立法禁止在地震断裂带,或地震断层进行重大工程建设,因为这是目前对付震灾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不管地震的发生是否有预报,都可大幅度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