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5, 2010

加纳朋友来杭州读书了

  本报讯 “这是我在加纳的学生,现在他们来浙工大留学啦!”曹卫华在校园里频频向人介绍。

  听起来很平凡,话语里却透着自豪,是一种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话语外,却是作为一名志愿者的骄傲。

  昨天,来自加纳大学的Doreen和George到浙工大报到。他们两人与杭州的渊源,缘于杭州10名援加纳志愿者。这不,昨天他们一到,志愿者们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望他们了。

  Doreen是个女孩,戴着一副闪亮的耳环,有着典型曲线的身材。在加纳大学,她是一名教斯瓦希里语(非洲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的老师。

  George是个男孩,除了黑,其他倒没特别的。他原是加纳大学的法语老师。

  一年前,两人并没有要来中国留学的念头,直到认识了杭州援加纳志愿者。

  “之前对中国的认识,基本来自BBC等地方。” Doreen说,也没想过要到中国留学。但是,去年8月,加纳大学来了4名中国志愿者,改变了他的想法。

  “他们很友善,很漂亮,哇,我那时觉得中国人挺好的。” Doreen说这些时还很兴奋,“他们教我们中文(志愿者在加纳大学开设了中文兴趣班,每周3次课)。有一次他们搞活动(志愿者举行了中国文化周),展出了很多中国发展的图片。我一下子觉得中国很好,我要去这个国家看看。”

  初来乍到,志愿者们和Doreen、George一起吃午饭。George的筷子用得可熟练了,因为在加纳时,他是志愿者家中的常客。“我们经常邀请他来家里做客,他很喜欢中国菜。”志愿者陈碧红说,“我做菜喜欢放糖,第一次吃的时候,George还很诧异,做菜怎么放糖的呀。”

  “现在可以好好地吃中国菜了,可以大饱口福了。” Doreen说,在加纳的中国餐馆很贵,随便一份菜都要150元。

  Doreen和George将在浙工大学习四年,学中文和国际贸易,回去教加纳大学的学生。

  如果不是杭州援加纳志愿者,他们或许不会来到中国,当然更不会了解中国。所以当你身处国外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将中国介绍给世人。就像一个朋友曾经说起,他的一个埃塞朋友一直对中国有偏见,觉得中国货质量不好。所以他每次与那个埃塞朋友见面,都要纠正这种偏见。最近,他终于说服这个埃塞朋友来一趟中国,亲自来看一看中国的发展。本报记者 陈伟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