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2, 2010

舟曲地质监测员也被埋在泥石流下面

  未果的搬迁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块区域就被诊断为泥石流易发区域,不适合居住。自1823年以来至今, 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给舟曲县城带来危害。

  20年前,在舟曲通往陇南的白龙江上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山体塌方,垮塌的山体将白龙江拦腰截断,高峡平湖一夜出现,后来军方炸毁堵塞的大坝才使得白龙江泄洪,不过这次塌方泄洪也导致该处形成“世界第一大泄洪坡”。

  那时,就有地质专家指出,“最佳的决策是居民搬迁。”

  1997年,由地矿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西北分院承担、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参加的《甘肃省舟曲县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勘查报告》在兰州通过专家评审,称“可为整治该沟20年一遇的泥石流、保护舟曲县城2.14万居民生命和110家企、事业单位1.96亿元资产提供科学依据”。

  据媒体报道,5·12地震后,作为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甘南舟曲制订了迁移新城的规划,但因财政压力拖延至今。

  对于搬迁的规划同样面临着问题。白龙江舟曲至临江段沿岸,分布有泥石流沟1000余条,平均每公里有5条。

  舟曲县位于峡谷之间,把城市规划在哪里都有地质之忧。而治理泥石流的造价又太高,一条沟治理起来至少1亿,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来看,花钱还不一定能够治理好。

  自5·12之后,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在不断搬迁的消息中,已经逐渐习惯了头顶上悬着的这把剑。“但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掉下来,竟然是灭顶之灾。”当地人都这么说。

  周平根:这一次监测员也被埋了

  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着的地质灾害,正在对中国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从事地质灾害调查22年的周平根,他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 周平根指出,中国的地质灾害预警目前仍然主要依靠“群测群防”

  文/刘艳平 本刊记者/王婧

  中国新闻周刊:这几年,中国的地质灾害似乎比原来更加频繁,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防灾减灾的专业机构,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周平根:我们现在加强灾害的防止,主要有几个手段:一是调查,查隐患。从2000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做了调查,认为危险的地方就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整体有一个群测群防系统,如果有新的危险区,会纳入这个系统;二是在危险大的地方实施搬迁、避让、整理;三是当灾情出现后,马上启动应急机制;最后是尽可能减少次生灾害和抢险的灾害发生。

  群测群防是指政府为防治地质灾害发动居民直接参与监测和预防的减灾手段。舟曲当地也有这个监测点,这一次监测员也被埋了。

  这次灾害比较快也比较大,有一定的隐蔽性。之前看不出什么先兆。对这样的地质灾害,即使我们的观察人员在现场,他也是不可能发现的。因为他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连监测员也被埋了。

  中国新闻周刊:群测群防系统的成效如何?群众是否专业,他们是否能够达到监测的预期效果?

  周平根:我们以县为单位做了一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图。中国共有2800多个县城行政单位,1640多个都是容易发生山地地质灾害的地方。应该说防灾减灾启动效果是不错的。我们这几年统计的数据,防灾以后,避灾成功是在增加的。

  群测群防也是我国的特殊情况,效果是有的。舟曲这次是典型的沟谷性泥石流。这种地方水饱和到一定程度,才会动,平时是看不到的。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大型泥石流,如果群测群防没有办法对此进行预警,难道专业机构也没有办法预测这样的大型泥石流吗?

  周平根:如果是重灾区,除了搬走,没有别的好办法。

  目前,在一些示范地区,对于泥石流我们安装了设备,在上游有监测。对于大的危险的泥石流能够做到自动化的监测和预报。但其他地方还没实施,但已经列入了“十二五”计划。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大多数公众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应对地质灾害,此外参与群测群防的人也比较少。

  周平根:这是个机制的问题。我们缺乏地质人员,现在有些地方,就是村委会有个人在那儿看,这就有隐患,因为他也要睡觉。监测点晚上需要人,所以一般人也不愿意去。

  2007年,我们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减灾防灾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最近还下到大一点的乡镇,对地处危险地的老百姓都发了防灾、避险门牌卡,称为两卡。我们告诉他们,有什么前兆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办。比方,南方屋后一般有竹子,竹子大声响的时候,就说明地质灾害可能来了,他就要往山的两边快跑。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说短期的预警很难实现,那么在地质灾害预防上,我们的长期规划是怎样的?

  周平根:从2003年开始,我们开始和气象部门联动,但是,一个地质区可能牵扯到几个省市,到县级还需要做得更加详细,因为我们如果要真正落到实处,至少需要县级气象部门的合作。

  我们准备自“十二五”启动专业自动化的报警,对于一些重点的点要么整理,要么搬走。对于次要的隐患点,省财政、地方财政也要想办法,纳入年度计划。此外联动也很重要,怎么落实需要专业的人员配套,现在人员比较缺。

  中国新闻周刊:群测群防这种方式在国际上通用吗?

  周平根:以日本为例,日本滑坡的整理费用,相当于我们投入的10倍。他们在人口密集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预警。但我们的群测群防,他们还学习。

  应该说,我们的地质灾害学科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在摸索的过程。国外不像我们,群测群防“全覆盖”,土地比较多的国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搬迁。我们目前的防灾主要是避免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还考虑不到。最好的办法,就是搬走,但现在有很多现实的困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