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10

《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发布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王茜)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在北京发布了《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蓝皮书指出,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一路走强,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面临竞争优势断档风险。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前三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总体趋于上升,分类型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一路走强,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则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2008年前10个月,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开始下降,退居为第2位,表明中国产业的竞争力进入2008年就已经开始下降。

      在分析原因时,蓝皮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之所以出现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当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可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的政策措施,不少企业因综合性成本上涨而关闭、停产或收缩业务。如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幅度平均在20%以上。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提升其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出现了下降的苗头。2010年3月,中国26年来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种格局虽然可以减轻中国平衡国际贸易的压力,但同时也表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国际上下降了,对这个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将面临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会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在竞争优势上形成一个“真空期”。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地区业已显现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防止由局部断档演化成全局性断档,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

      为此,蓝皮书建议,增长方式转变要优化节奏和路径,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要加大传统优势行业关键技术的开发,防止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下滑,避免竞争优势转型病。其次,要加大对未来关键性引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发,选择一批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进行扶持、引导,尤其要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未来主导产业和主导技术的发现机制建设。最后,要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引进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力度。

  产业蓝皮书:我国成品油市场占有率将有所提升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王茜)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在北京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预测,我国煤炭国际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下降,成品油市场将有所提升。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不同能源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煤炭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13.11%下降到2008年的5.53%。石油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缓慢提高,平均市场占有率从“十五”期间的0.84%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1.08%,其中,成品油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则从1.70%提高到2.63%。

      蓝皮书分析指出,由于受到自身能源需求量快速增加和环境压力增大的限制,煤炭进出口的“一增一减”使得中国煤炭产业的外贸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石油资源较为贫乏,对石油的需求量大,而自给能力较低。目前,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0%以上。另外,中国石油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大弱于美国。

      蓝皮书指出,预计中国能源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煤炭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下降,但在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力将有所提升。预计2010年随着经济回暖,能源生产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产业蓝皮书: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将风景独好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王茜)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在北京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指出,北京传统产业优势不再明显,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将风景独好 。

      蓝皮书认为,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科技基础好。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是北京历年来最具优势的3个行业,但近年来,其优势不再明显,市场占有率逐渐降低。

      从产品技术含量指数来看,2000—2007年,北京市的产品技术含量指数总体不高,处于0.1到0.25之间,整体呈下降趋势,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7位,与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相差很大,说明北京的工业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所占份额不高。

      最后,蓝皮书也指出,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发展基础和竞争实力。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12.3%,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达17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1.3%。预计电子信息业仍然是北京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由于北京市已把发展新能源汽车放在了实现北京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首位,未来,北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将成为从研发到制造的“头把交椅”。

      同时,蓝皮书介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数量竞争力已超德美,但质量竞争力需要提高。

  中国造船工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前三强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王茜)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在北京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指出,中国造船工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前三强。

      蓝皮书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欧洲造船业的衰落,世界船舶工业的主要竞争格局便维持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从1994年到2000年,中国造船业排名一直位列世界第三,占世界份额一直在4%到7%徘徊,而日、韩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超过30%,中国排在第三位;2005年,我国造船产量提升到世界份额的17%;2008年全国造船完工量2880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订单5820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20460万载重吨,分別占世界市场份额29.5%、37.7%和35.5%。中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量连续6年保持快速增长,造船三大指标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汽车产品将继续领涨全球车市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王茜)“中国作为2009年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将在2010年继续领涨全球车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在北京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这样预测。

      蓝皮书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出口快速增长的时代。中国汽车产品出口额高速增长,从2006年的144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86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的1.64%提高到2008年的2.32%,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贸易竞争力指数维持稳健增长的趋势,2008年为-0.0067,已接近零值。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水平看,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在2004年超过了美国,伴随中国汽车工业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成为汽车产品的净出口国。

      最后,蓝皮书预测,2010年,伴随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汽车市场的消费信贷环境将有较大改善,全球汽车销量将出现较大回升。中国作为2009年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将在2010年继续领涨全球车市。

  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表现出增长态势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王茜)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达56800万吨,居世界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在北京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这样表示。

      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达56800万吨,是排名前五的日本、俄罗斯、美国和印度粗钢产量之和的2.2倍,进一步确立了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的地位。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表现出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004年以来,增长态势更加明显,2008年达到新高12.09%。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从粗钢产量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但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指数和质量竞争力指数等方面看,中国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作为钢铁生产强国的日本、德国等出口的钢材以高附加值钢材为主,而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出口的钢材以低附加值普通钢材为主,而这类钢材的生产和技术难度不大并且竞争激烈。

      最后,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钢铁企业“挖潜改造”、重视技术进步、企业降本增效与产品升级的推进,凭借成本优势,中国钢铁制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仍旧能够占据一席之地。预计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仍处于上升通道。

  社科院经济蓝皮书:我国有望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期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记者 王茜)“2010年,我国有望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0年春季报告》这样表示。

      蓝皮书指出,从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轨迹来看,2009年,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我国经济增长越过谷底,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轮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2010年,有望进入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蓝皮书指出,2010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这就是在宏观调控中要把解决短、中、长期问题相结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