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7, 2010

急功近利

  虽然从小被灌输“每天消化好课堂知识,回家就不用补习”,然而在我的记忆中,补习班是几乎全班同学都会参与的额外课程。尤其是中考和高考前的最后一年,各门学科都会流传出某某校某某老师是“猜题王”,他开办的考前“抓分班”押宝率高达七成,全市青少年都趋之若鹜,排队等候一个名额。除非你是铁打不动的全市第一名,否则总有余地有必要临时抱抱佛脚。毕竟复习有复习的捷径,考试有考试的技巧,尤其对于平时成绩就并非出类拔萃的芸芸众生来说,这样的“旁门左道”总象征着一丝希望,甚至不少学校的老师们都明示或者暗示班里学生课余时间多去“充充电”以提高升学率。

  在我参加过的考前“抓分班”中,要数一位外号“娘点半”的语文老师最为传奇。这位老师本姓刘,皖南人,说话略带乡音以致前后鼻音不太清晰,总是把“两”和“娘”混淆。他的补习班总在周末下午两点半开始,每次下课前都要提醒大家“别忘了下周娘点半来上课”。久而久之,“娘点半”的别称就不胫而走。

  “娘点半”老师心气高傲,深谙考场之道,非常懂得考试技巧。他的补习班最为出彩之处,就是教你如何在不确定的状况下更接近确定,在完全不会的状况下增大猜题命中率,以及如何在最难掌控的作文环节抓住阅卷老师的有限时间,予以深刻印象,赚得高分。听起来或许有点玄乎,但也确实不乏道理。模棱两可的选项该如何抓住细节特征准确地去伪存真,往往判断的依据就在一念之间。而问答题的答题方式,也可以更加清晰明了、条理分明,甚至扬长避短。毕竟每年高考试卷那么多,阅卷老师人数有限。在高气温高压力的环境下,每张试卷能够留给阅卷老师的时间短得惊人。啰啰嗦嗦、毫无重点的回答,只会让人觉得答题者不知所云,反而吃了亏。而作文的开头结尾更是关键,中间段落如果太多则过于细碎,太少则毫无层次感,所叙事情更不宜太多……总而言之,按照“娘点半”的名言:“你们设身处地为阅卷老师想想,阅卷老师就会设身处地地给你们高分了嘛!”

  就这样,在“娘点半”老师的补习班里,我度过了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光。一直到分数公布,我的语文单科考出了接近140分的高分,“娘点半”闻讯乐不可支,趿着夹脚拖鞋老远就大声挥手对我呼喊:“怎么样?我说了阅卷老师会设身处地给你高分吧!”我被他滑稽的表情逗笑了,斗胆学着他的口音回答:“对啊,所以下个礼拜的娘点半,就不用再去上课了呢!”他听出来我的故意,在那边又叫又跳:“我就知道你们这群小鬼会在背后笑我讲话……”

  如今快要十年过去了,我仍旧记得每个周末的两点半,坐在租来的简陋教室里,窗外巨大的泡桐树叶沙沙作响,伴着蝉鸣和黑板上吱吱呀呀的写字声,又恍惚,又青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