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7, 2010

高深莫测之“奥数”培训班

  “奥数”这个词,对于八零后的一代肯定不陌生。所谓“奥数”,其实就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在数学前面冠以奥林匹克称号,听起来就很具有国际领域的专业水准。据说源自于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而得名。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延续至今。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然而这项赛事在中国的影响力之大、范围之广,几乎等同于“天才数学儿童选拔赛”,由此延伸出的“奥数”培训班和“奥数”兴趣小组几乎在各城市的中小学蔓延扎根,参加了“奥数”班,就仿佛意味着拥有了高人一等的数学能力。

  然而“奥数”的神话,并非常常应验。就连我这个高考数学都未能及格,时至今日也常常算不好加减乘除的数学白痴,小时候竟然也曾经被选入“奥数”培训班,不晓得老师们是抱着“普度众生”的善念还是打算挑战教学难点。总之,每个周末我就有半天时间,是要早起去另一所小学的“奥数”班,和一大群天才儿童一起研究高深莫测又匪夷所思的数学问题。我至今仍记得类似于找规律填数,先是给出1、3、5、7、11,然后填出缺少的那个9,或是巧填符号,例如4?4?4?4=16。这些都只是入门级的练习,随着学习的深入,渐渐会出现超越数学范畴而融合自然科学、生活常识甚至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譬如政府要在一条长若干米的街道上种树,每隔若干米可以植一颗树,人行道周围若干米不能种树,每两棵杨树之间又要有至少一棵柳树,请问有几种方案分别要种几种树……诸如此类的题目本身就已经构成绕口令,而且我也实在想不通政府为什么要在好好一条街上种那么多种类的树。望着班上的“天才精英”们频频举手而我却越来越云里雾里,老师们和我渐渐明白凡事都不可强求的道理。终于,“奥数”班成员的光环只陪伴我度过了小学三、四年级,到了五年级,我连“奥数班”的升学考都没参加,直接抛下那些恼人的数学题躲进租书店了。

  时隔十几年,我的一位同事家的孩子也光荣地被选入了小学“奥数”班。七岁的他活泼好动,暑假常常来公司满地乱跑,咯咯咯地大笑。有一天我陪这小男生在公司玩,就以同为“奥数”班学员的姿态搭讪。他十分老道地拍拍我肩,惋惜般地说:“那你怎么没当数学家?”我不敢泄露自己其实是个数学白痴的底,谦虚地请他找一道“奥数”题出来分享,小家伙就朗声报出了问题:“1元钱一瓶汽水,喝完后两个空瓶换一瓶汽水,你有20元钱,最多可以喝到几瓶汽水?”我听罢满眼金星,儿时的噩梦重又袭来。正欲扳手指细数,只听他骄傲地报出了解法:“因为两个空瓶换一瓶汽水,所以汽水只值5角钱。N元钱最多能喝2N瓶汽水,20元钱当然最多能喝40瓶的纯汽水。不过正确答案不是40瓶而是8瓶喔!”我不解,为什么是8瓶啊?

  他无比骄傲地笑着说:“因为喝再多肚子就胀破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