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9日开始,浙江境内钱塘江中上游发生较大洪水,兰江及部分支流的局部农村堤防出现严重渗漏和管涌险情。女埠街道前方片在防汛应急处置中,成功实施一线小围区农村堤防破堤纳洪,临时蓄滞洪水。蓄滞洪水,意味着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将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房屋及家庭财产将被浸泡在洪水中,毁于一旦。这是谁也不愿发生的事,但是为了更广大地区的安全,有些地方必须做出牺牲。
江苏盱眙的大片地区就属于必须做出牺牲的“有些地方”。盱眙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境内高低悬殊,沿淮及洪泽湖周边多为低洼圩区,水灾频繁,被称为“洪水走廊”。盱眙在承受沉重防汛压力的同时,还设置了行蓄洪区,以确保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以及洪泽湖周边不受洪水威胁。
位于行蓄洪区内有78个行政村、10万多村民。尽管洪泽湖滞洪区至今没有滞洪、鲍集圩行洪区也没有行洪,但是危险就像悬在盱眙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来。而渡口村,就是盱眙行蓄洪区78个行政村的一个缩影。
洪水走廊
盱眙防汛压力很大
昨天晚上7点15分,盱眙县水务局灯光通明。
盱眙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正在这里办公,指挥部副主任纪玉繁认真做着统计:“7月17日,盱城水位13.14米,肖咀水位13.91米,蒋介坝水位12.14米……”
而这三个点的警戒水位分别为13.5米、17.53米、14.3米。从测量的数据来看,目前盱眙县汛期平稳,汛情并不严重。
不过,盱眙县防汛防旱指挥部不敢有丝毫懈怠,防汛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早在今年3月份,指挥部就下达了汛前检查通知,进行了每年一度的大检查。5月份,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落实了防汛责任制,与此同时各个乡镇也成立了防汛指挥部,要求责任单位对每项工程详细检查,查出隐患及时处理。
另外,指挥部还做了大量防汛物资准备,有编织袋120万只、土工布23万平方米、彩条布9840平方米、铁丝6.1吨、草包3.4万只、打桩机4台、救生衣200件……
“盱眙地理位置很特殊,‘头’顶淮河,‘怀’抱洪泽湖,‘脚’踩入江水道,‘背’驮123座水库……每年淮河一条线就有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要通过盱眙,进入洪泽湖。”盱眙县水务局局长助理李国华介绍,受地理位置影响,盱眙县水灾频繁,素有“洪水走廊”之称。
建国后,盱眙于1954年、1991年先后两次发生特大洪水。2003年,盱眙更是遭受亘古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了盱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盱眙县民政部门统计,全县因水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6.48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9.01亿元!
为了加强防汛能力,盱眙县加大了对防汛工程的投入。仅去年和今年两年,盱眙县对龙王山水库、桂五水库改造,就投资了6076万元。
“由于防汛工作到位,这两年盱眙没有遭受太大水灾。”李国华介绍,按以往经验推算,这两年盱眙遭遇洪水的可能性极高,所以,防汛压力还是很大。防汛责任,重于泰山!
舍小家保大家
盱眙开辟蓄滞洪区
作为洪水走廊,盱眙不仅承担着巨大的防汛压力,还担负着保卫淮河下游、洪泽湖地区的安全重任!
为此,国家在盱眙设置了“蓄滞洪区”,分别为洪泽湖滞洪区、鲍集圩行洪区。
洪泽湖滞洪区,包括鲍集、管镇、明祖陵、盱城、官滩、维桥、马坝、观音寺、河桥、古桑10个乡镇、39个行政村,区内面积达223.79平方公里,5.19万人。
鲍集圩行洪区,包括鲍集、铁佛、兴隆、淮河、明祖陵5个乡(镇),区内耕地面积10.85千公顷,有39个村,1.3万多户,5.8万多人,房屋6万多间。
按照相关要求,当洪泽湖蒋介坝水位达到14.3米,且预报水位有可能进一步上涨时,洪泽湖滞洪区居住在不安全地带的群众,开始向预定的安全地点转移。当洪泽湖蒋介坝水位达到14.5米时,人员财产要全部撤离完毕。紧急情况下,只转移或撤退人。
鲍集圩行洪区行洪也有标准,当泊岗引河下泄流量达到8920立方米每秒,浮山水位达18.1米时,洪水仍在上涨,盱眙县淮河北堤新迁上口门水位达到17.58米,且洪水有继续上涨趋势时,将开上口门,采取爆破方式破圩行洪。
设立洪泽湖滞洪区、鲍集圩行洪区作用重大!因为洪泽湖水位达到警戒线,会进一步加剧洪灾对占据江苏省四分之一面积的里下河地区广大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洪泽湖滞洪区可以缓解它!
而如果在鲍集圩开坝泄洪,一方面可以减轻淮河安徽段的防汛压力,一方面可缓解江苏省淮河下游特别是洪泽湖汛情的压力。
而一旦洪泽湖滞洪区滞洪、鲍集圩行洪区行洪,给盱眙造成的压力将空前。这两个区域内的十几万人,必须进行大转移。
例如,当肖咀水位达到17.4米时,鲍集圩行洪区内人民必须24小时内撤退完毕。当险情不能有效控制时,4小时内撤退完毕,且只能保证人员和大牲畜撤退完毕。在紧急情况下,只转移或撤退人。
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蓄滞洪区的人民必须放弃毕生、甚至祖辈艰辛创下的家业。
特殊的“使命”,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盱眙县水务局领导介绍,洪泽湖滞洪区、鲍集圩行洪区至今都没有运用过。不过,1991年和2003年均组织了人员撤离,作了行洪准备。尤其是2003年,盱眙遭受了亘古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了盱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盱眙,砸坝只等一声令下!洪泽湖滞洪区、鲍集圩行洪区都已箭在弦上。
那一年,政府组织了14.2万人大转移,其中10.99万是蓄滞洪区村民!这是盱眙建县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转移。为确保灾民的吃饭问题,对集中安置点原则上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大米、一斤煤炭、3元菜金的标准统一安排。这次大转移造成的补偿,达到了数亿元!
为了多分一块地
整个家都被洪水毁了
处在特殊区域的人民,不得不长期与洪水共存。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得不在关键时刻“舍小家保大家”!
生活在行蓄洪区的居民,他们在汛期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蓄滞洪区的宿命的呢?日前,记者前往盱眙县明祖陵镇渡口村做了调查。渡口村东临淮河,北挨洪泽湖,地势低洼,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这里灾害频发,是一个典型的十年九涝村。生活在这片拥有4424亩耕地上的3800多位村民,长期忍受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也涝之苦。
这个村属于鲍集镇行洪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渡口村村民的生活状况,是行蓄洪区78个行政村的一个“缩影”。
你们最怕什么?问了渡口村很多人这个问题,连小朋友都会毫不犹豫地答“淹水”。村民吴尤恩介绍,在没有搬入渡口村前,他就知道这里经常洪水泛滥。“这里原来是一片滩圩,几乎没有什么人住。”他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六口人是1980年搬来的,除了经常饱受内涝之苦,1991年他还尝到了刻骨铭心的巨痛。
至今,他还记得那一天是“农历五月初八”。当天11点左右,太阳炙烤大地,他趁机晒起了刚收割回来的麦子。突然,村子一阵骚乱,有人大喊:“不得了,发水了!”
渡口村紧挨团结河,这条河堤身均为粉砂土,汛期迎水面经过长时间的风浪冲刷,此刻在水位退去之后决堤了。像很多村民一样,吴尤恩有些措手不及。什么也没来得及收拾,他赶紧把爹娘和老婆孩子全部拽上拖拉机,往高处开去,逃洪了。
“家里养了3头猪,还有几十只鸡,情况太紧急了,什么也没有带走。” 吴尤恩十分懊恼。夜里,他和父亲两个人撑划一叶小舟返回村里,希望能侥幸找到一点家产。不料,行舟途中,只听“嘭嘭”巨响。原来,当时不少村民住的还是土坯房,经过洪水长时间浸泡,支撑不住纷纷瘫塌了。吴尤恩家里的5间小土房,没能幸免于难,3头猪也被洪水卷走,不见了踪影。唯一令他欣慰的是,有一只机灵的老母鸡,在危急关头,爆发出了强大潜能,化成了“飞鸡”,飞到了一棵树顶上,逃过了一劫。
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吴尤恩说,这也是无奈之举。
以前,吴尤恩家住明陵村一个高地,受淹几率相对小一些。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那个村人口越来越密集,人均可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了。“地里的收成,不够一家人吃。”1980年,他服从分配,迁到了渡口村。这里属于行洪区,几乎没有什么人住。一大片滩地白白放着可惜了。由于多年没有行洪,大家抱着侥幸心理,搬到了这里。本以为耕地多了,在养家糊口之外,还能提高收入,却不料侥幸往往不能长久。这次决堤,让他全家人多年心血全部付之东流了。
“呵呵……”提起这段往事,吴尤恩突然笑了起来。这么多年来,他已经被淹得有一些麻木了。面对灾难,他觉得“全家人平平安安活下来就行”。
仅靠种地为生,抚养两个孩子已经够吃力了,这么多年来吴尤恩没什么积蓄。那一次受灾后,他和家人一切从零开始,根本盖不起房子。亏好政府盖了一片集中居住区,在住了半年草棚之后,他拖着年迈的父母,还有老婆孩子搬了进去,一直住到现在。
命与财产谁重要?
20%的村民选择了赌一把
洪水凶猛而来,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选择“逃洪”。渡口村村支书胡从林介绍,在2003年那场特大洪水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村民试图“赖”在家里。
胡从林回忆,当年7月份,淮河干流出现了较大洪水,长时间持续大流量行洪,淮河水位高居不下,致使团结河东大堤连续四次出现大险情。直至12日凌晨,当地军民还在此处抢险,大家日夜奋战却没有抵挡住居高不下的洪水。9点25分左右,伴随“轰隆隆”一声骇人的巨响,团结河东大堤处轰然被洪水冲开,裂开了20米左右的溃口。
团结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下游直通洪泽湖。堤坝内是明祖陵镇渡口村,总计有4400多亩耕地、3800多名村民。
溃口之后,滔滔的洪水卷向圩内的渡口村,吞噬着尚未结穗的玉米地。很快,洪水漫过了渡口村的道路,越过门槛流进了村内的房屋里。
决堤之前,相关部门预测到了危险,已经提前动员居民撤离。“还不是放心不下自己家的东西,不管怎么劝,还是有人跑回家。”胡从林说。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侥幸地认为瓦房不会倒下,就躲在房顶上。
江苏省军区某舟桥旅8艘冲锋舟挨家挨户呼叫。有一位大妈被解围时,心有余悸地说:“我不放心家里的小鸡、小鸭,刚把它们放置到房顶上,谁知洪水就涨了起来。感谢政府、感谢解放军,救了我!”
当天下午3点多钟,圩内水漫过了屋顶,还有居民还不肯离开。一对马姓父子就是典型。在接到迁移令时,古稀之年的马父死活不肯离家,他说:“住了几十年,从来没看见这里淹死过人。”坐在屋顶上,马父紧盯着老黄牛,这头老黄牛跟着他好几年了,马家耕种全靠它。
“一般情况下,年轻人要好劝一点。”村支书胡从林劝起了老人的儿子,结果他比父母还倔强,反复强调一个理由:“我们走了,家里这么多东西怎么办?”
最后,政府部门使出了杀手锏,请求公安帮忙。民警不打不铐,就是强行把他们带走。确保生命第一!马父非常固执,被带走时还牵着老黄牛,幸亏他家黄牛识水性,趟水跟他走到了安全地带。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还有一户人家在被要求迁移时,提出了一个要求:“要走可以,你们要把我家的猪一起带走。”“猪八戒”水性真的不太行,救援组只好把它们捆起来抬上了船。那户人家这才心满意足,上了船。
就近安置“不方便”
村民们提心吊胆守家
俗话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家狗窝。即使政府就近安置,渡口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更愿意住在自家,哪怕是年年受淹。赖竹英一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赖竹英也是为了能多分一些耕地,服从分配搬到渡口村来的。与一般村民相比,她家条件算好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丈夫就买了一辆拖拉机,给人拖货挣钱,跨入了“万元户”行列。1990年,渡口村不少村民还住土房时,他们家花了两万元,盖起了三间青砖大瓦房,外表还抹上了水泥。这在当时,算是很气派的了!
不料,房子盖好第二年就受淹了。赖大妈踮起脚后跟,指着墙上一条黑色水印告诉记者,这是洪水退去之后留下的水印。她叹着气说,洪水来势汹汹,漫过了她的头。
在她家的院子里,记者还看到了一个毛竹梯子。赖大妈介绍,汛期洪水随时会来,准备一个梯子,为了方便爬上房顶。
据了解,1991年决堤时,洪水有一人多高。一家人无处可躲,把椅子叠加在八仙桌上,爬上屋顶躲过了一劫。最困难的是,婆婆的婆婆,一位快90岁高龄的老太太,也这么吃力地爬了上去。后来,洪水退去之后,丈夫就做了这个毛竹梯子,以备不时之需。果然,2003年洪水来得更加凶猛,漫得更高了。这一次,全家人爬房顶相对轻松了很多。
本想在房顶上,守护家园的。不料,这次爬上去不久,一家人就被公安员强制拉了下来。原来,淮河第二次洪峰到达正阳关,鲍集圩行洪箭在弦上!
考虑生命安全,赖大妈一家还是极不情愿地走了。他们想把家具、衣物、粮食、牲畜、家禽全部带走,不过这只是个美好愿望而已,一条小船哪容许装这么多?
这一次大灾过后,政府选择了一个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统建了小南庄保庄圩。赖大妈家分到了两间平房。不过,她并没有常住。洪水退后,她立即搬回了原来的家。
为什么不住在不用再受淹的保庄圩里?赖大妈直言,太不方便了!她告诉记者,保庄圩距离她的农田大约有四五里路,种田实在不方便。另外,只有两间房子,她嫌小了,不愿蜗居。家里除了3间平房之外,另外还有厨房、卫生间、猪圈、鸡舍,围在一个大院内,真像一个乡间别墅,只不过比有钱人家的简陋一点罢了。
不过一次次经历洪水肆虐,再好的房子也会遭到破坏。赖大妈家的房子,被洪水浸泡之后,墙壁的石灰大片剥落,房顶漏水非常厉害。赖大妈无心收拾,因为洪水几乎每年都要光顾,花钱收拾也是打水漂。全家人抱定了一个信念:忍!
赖大妈告诉记者,村里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回来了。大家的情况,与她家有很多类似之处。
年轻一代
逃离洪水成学习动力
最近一个月来,去团结河大坝“巡堤”,成了村民藤掷每天的“必修课”。尤其是7月份,淮河流域连续发生强降雨之后,他更是“一天不跑两三趟,心里就不踏实”。十年九涝,他是吃够了水灾之苦。
藤掷是渡口村养鱼专业户,一直承包着几十亩鱼塘。为了扩大生产,加快致富步伐,2002年他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冒险贷款,凑了70万元承包了400亩鱼塘。本来以为大发一笔,不料第二年碰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洪水汹涌而来,长势喜人的鱼儿,一头扎进汪洋。几十万元,就这么“游”走了!妻子见状,哭瘫在水里。藤掷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对着鱼塘傻愣愣发了一天呆。他说,其实憋在心里更痛苦。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洪水退后,藤掷继续养鱼。只是他把规模缩小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把风险降低到能承受范围。如果不发生洪水灾害,他每年赚个十万八万肯定没有问题。可遇到洪水,一切都是未知数了。因此,每到汛期他就会不由自主担心,他害怕一场洪灾又让他成“负翁”。
去年,藤掷攒了十多万元,买下渡口村一处二手房。尽管地势高了一点,但决堤时也很难幸免被淹。2003年发洪水时,这处房子就曾被水淹了。何况,整幢楼还在行洪区内,一旦行洪肯定难逃厄运。
有人曾劝他去县城购房,藤掷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在农村呆了几十年,乡土观念在他心目中根深蒂固,他压根不想离开家乡。另外,他担忧的是离开家乡之后,能干什么,“除了养鱼,我什么都不会。”
不过,他十分喜欢孩子们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要像祖辈一样再饱受洪水肆虐。他有三个孩子,拖着他们一次次“逃洪”时,他都会趁机教育孩子:“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上了大学,有了本事之后,就可以不回来了。”
三个子女发奋学习,全部考上了大学。如今,大儿子已经毕业工作了,并决定定居在常熟。另外一对双胞胎儿女,去年也考上了大学,两人和哥哥一样,打算毕业之后定居在工作的城市。
长期与洪水共存,哪一个村民不厌烦?渡口村村支书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读书这条路走出去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了。以前,村里大学生凤毛麟角,一年难得有一两个孩子能考上大学,自从2003年洪水灾害之后,村里本科生明显增多了,“去年十几个,今年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估计也不会少。”
村支书胡从林说,逃离洪水成了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也促使农村家长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了。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时,还把孩子带了出去。今年30岁的马伟,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还是咬牙把7岁的儿子带在了身边,他说:“只要能给孩子多创造一份‘跳农门’的机会,大人吃一点苦不要紧。”
防患未然
防汛工作永远重于泰山
今年,渡口村汛情相对平稳。不过,从村支书到村民,大家依旧严阵以待。入梅之前,留守在家的村民,就排了一个巡堤值班表。
“任何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村支书胡从林介绍,1991年团结河决堤当天天气晴好,而且洪水已经退去。大家满心以为险情化解了,不料还没有来得及高兴,竟然决堤了!原来,当年的团结河堤身均为粉砂土,迎水面经过长时间风浪冲刷,即使在洪水退去之后,也扛不住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措施不及,正值收麦子季节,晒在场上的麦子全部被洪水卷走了。
为了时刻提醒大家,2003年团结河再次决堤时,胡从林一刻也没有闲下来。在组织救援工作的同时,他还随身携带了一个摄像机,把洪水肆虐镜头全部摄录下来了。
采访时,有人正在渡口村村委会观看这部珍贵的录像。“大坝决堤,到处一片汪洋,就跟电视上一样!”由于外出打工,没有亲身经历2003年洪水肆虐的刘先生介绍,这部录像让他很震撼,没有想到就发生在自己的家。
“这几年,我每年重复播放这段录像,组织居民观看。”胡从林说,他希望这珍贵的一手资料,能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提高村民的防汛意识。
“有用!”一位村民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村支书安排他巡堤,他会抵触: “紧张什么?没事的!”观看录像之后,他的态度发生大转变。决堤之后,渡口村全部淹没在大水之中,很多户村民家的房屋在洪水里只露出了房顶,田里的高粱秆、玉米秆在水中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尖梢,一切归零的村民面对付之东流的财产放声大哭……看到这一幕幕悲惨情景,大家的责任心油然而生。如今,每年入梅前后,大家主动关心起怎么值班巡堤的事来了。大坝上,每一百米定一个人一个岗,没有人懈怠偷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