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3, 2011

食盐遭民众抢购 群体性恐慌考验社会管理能力

  日前,一场争抢“谣盐”的疯潮在国内蔓延开来: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东多个城市的读者打来电话,反映食盐遭到市民抢购。个别商家还趁机提价,一包原价1.3元的盐已经卖到10多块钱……

  据《钱江晚报》报道,当时正在抢购食盐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一天在家烧一顿饭,一般一个月的用盐量也在1包左右,这样算起来,她买的一箱盐,要吃上5年左右……

  据杭州网报道,记者从杭州的几家大超市了解到,世纪联华、华润万家、欧尚等几家大超市的食盐也全部售光,绍兴盐业公司已调了900吨盐过去,16日盐业公司将24小时营业,预计17日各大超市食盐供应将恢复正常……

  这一场假“盐荒”真“盐慌”的闹剧,起源于几条似是而非的消息:

  日本强烈地震之后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引发的核危机已经升级,放射性物质已经蔓延到中国,为了避免受到辐射大家需要多吃碘盐……

  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放射性物质已经随海流蔓延开来,海水已经被带有辐射的物质污染,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盐荒……

  现在大家都在抢着买盐,你信不信都得买,他们抢走了你吃什么?还是先把盐买到手才安心……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关单位和专家通过各路媒体纷纷做出回应来进行辟谣。然而这一场抢购食盐的群体性恐慌,似乎还在凭借惯性向前发展。

  认识群体性恐慌

  恐慌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想象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它有个体性恐慌与群体性恐慌之分。在危机事件中,人们不合理与不合作的行为反应,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恐慌的心理表现。

  社会生活中,具有威胁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是引发群体性恐慌心理的重要原因。如SARS和禽流感等波及范围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就曾导致相当程度的群体性恐慌心理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常常引发群体性恐慌,主要原因有:

  第一,突发性公共事件对人们具有可能的危险性和威胁性。一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只要有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或利益形成威胁,就有可能引起恐慌心理。

  第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不确定或模糊信息的广泛传播,如流言和谣言等。这样的传播会导致人们对于危险性或威胁性的错误评估,尤其是对于危险性和威胁性的放大评估。

  第三,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由于信息传播的混乱和不畅通等原因,往往会导致个体环境控制感的丧失。一旦处在自己不能控制和预测的环境中时,恐慌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恐慌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2011年春节刚过,喜庆祥和的气氛依然弥漫在国内。然而一场谣言引发的大逃亡,犹如一声惊雷,炸“响”在平静的“水”面上。响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江苏小县,在几天之内吸引了国人关注的目光。

  2月10日凌晨2时许,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双港、南河、老舍等四个镇区38个村庄和社区的近万名群众为躲避“泄漏的毒气”纷纷自发转移,有4人在逃亡中遭遇车祸死亡。这场“新春万人大逃亡”惊呆了成千上万的网友。

  2月9日晚10时许,陈港镇大湾村村民刘洪昌给响水生态化工园区新建绿利来化工厂送土过程中,发现厂区一车间冒热气,在未核实真相的情况下,即打电话告诉其正在打牌的朋友桑某,称绿利来厂区有氯气泄漏,告知快跑。桑某等在场的二十余人,即通知各自亲友转移避难。这则谣言的传播链条无形中就此形成。在传播过程中,“氯气泄漏” 也变成了“化工厂要爆炸”……

  距离这场悲剧,刚刚过去一月有余。

  灾难,是谣言最好的舞台。恐慌不仅会歪曲理性,更会通过人际渠道如病毒般快速蔓延。尤其在信息传导渠道不通畅和基本常识缺乏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表现出轻信和盲从,甚至群体性的过激反应。今天,我们在邻国的巨大灾害之下,又出现了不少谣言,又发生了或大或小的许多局部“骚动”。

  因恐慌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往往受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民众的社会安全感和科学素养所影响。

  惊弓之鸟焉能不草木皆兵?

  2010年6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12个城市开展公众安全感调查。本次调查涵盖的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武汉、郑州、长沙、呼和浩特、重庆、成都、西安。结合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09~2010年度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为69.4分。

  这次调查中所得到的数据显示,公众最担心的五大安全问题分别是:食品安全(72%),社会治安(67%),医疗安全(55%),交通安全(51%),环境安全(39%)。这次的“谣盐”风波,恰恰击中了“食品安全”这一要害。事实上国人的抢购事件众多:

  1988年,物价闯关失败,那一年成为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于是,抢购风掀起,曾有人抢了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据说更有人曾抢购四百余斤。

  2003年,非典时期,由于真实情况被隐瞒,“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听信谣言而进行疯狂抢购。后来甚至还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

  “响水大逃亡”中所体现的环境安全恐慌也在近年来更加多发,响水县陈港镇的刘闯(化名)在采访中被记者问到“是否对消息进行了核实?”他马上回答:“核实?说炸一百次,我就信一百次!还用核实?”

  科学素养:不明真相难免迷信盲从

  另一个在群体性恐慌时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决定于当地民众的科学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

  本次调查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3方面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经综合测算,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 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其中中国城镇劳动者和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分别从2005年的2.37%、0.72%提高到2010年的4.79%、1.51%。然而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这“20年”的科学素养差距,还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够赶上。从张悟本大师带来的绿豆、茄子大抢购,到信徒们对“神仙”李一水下闭气的膜拜,再到近期“抹碘酒抗辐射”和“吃碘盐防辐射”,国人在科学素养上的缺失确实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努力进行改善。

  群体性恐慌考验社会管理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正在步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各方面因素错综复杂、彼此影响,来自环境和自然方面的现实问题也不断涌现。突发性事件甚至灾难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现实对我国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国家,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突发性事件甚至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方式、所带来的危机程度各异,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前提前准备行之有效的行动预案,如何在危机发生之时冷静科学地分析情况、思考解决办法,如何在危机之后处理好善后问题以及总结经验教训都是对社会管理水平的严峻考验。

  2006年1月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国家行政法规,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其中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以这次“食盐抢购”事件为例,各地政府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通过媒体及时地作出了合理应对,抓住了“谣言止于公开”的要点,比较快速地做出了有效反应。这类由谣言所引起的群体恐慌,因为在现实因素上不具备实质性威胁,群众情绪在事实面前能够更快地得到安抚,谣言也会在客观事实和科学解释公开传播之后遭到破除。

  面对现实性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工程事故等引发的群体性恐慌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相关资源才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因为震后余震不断,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变得极其敏感脆弱,各种各样的谣言也随之纷起,且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极其便捷快速的传播方式,在人群中迅速复制、放大。

  2008年5月14日晚,网上一则“万州要发生强烈余震”的谣言引发万州区居民恐慌,纷纷跑到街头“避难”,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于15日马上发表声明,驳斥“万州地震”谣言,并对危难关头制造谣言的行为发出警告。此外,如“湖北黄石市将发生6.3级地震”、“浙江嘉兴等地将发生5.7级地震”、“北京将发生6级以上地震”等消息也迅速传播、扩散,并在一些人心中造成恐慌。面对这些情况,各地政府都及时辟谣,并提醒大家,凡将地震地点和时间“预报”得极为准确具体的,均属谣言,因为目前国际地震预测水平尚达不到这样的精确程度。

  相对于具体的处理危机能力,在解决群体性恐慌问题上,我们还要致力于提高前文所提到的“社会安全感”与“科技素养”两方面水平。这两个因素往往在现实问题中起到巨大作用,然而对它们的提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迅速见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系统工程。

  同时,在面对群体性恐慌事件,政府的公信力同样会受到现实的检验,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同样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每一次成功处理危机之后都会得到增强。作为媒体,我们在群体性恐慌事件中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越多负责任讲原则的媒体,在遇到群体性恐慌事件的时刻往往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度过危机。

  在经济发展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自然灾害多发期,面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恐慌,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

(编辑:SN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