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上海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方网记者鲁琳3月10日报道:为进一步系统了解本市交通的现状,科学制订全市交通发展规划和改善交通的对策措施,上海市政府在2009年至2010年,组织本市交通专业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开展了第四次全市综合交通调查,调查表明,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交通需求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
>>>[沪发布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报告 参调人数超过23万人]
[上海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全市一日出行总量达到4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在出行量增长的同时,居民出行在构成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上下班以外的出行需求,如购物、娱乐和业务等,占出行总量的比重1995年仅为32%,目前已经达到5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中心城居民上下班平均花费的时间由2004年41.4分钟延长到43.2分钟。而主要问题围绕在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小汽车出行增长等方面。
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的“潮汐”现象依然明显
近几年,伴随城市空间调整,内环线以内的常住人口逐步向外搬迁,城市向外疏解对缓解中心区过分拥挤的交通是有利的,但是调查表明,中心区的建筑量、就业岗位仍在增长,道路交通量还在明显增长,较2004年增长22%。人口的逐步外迁使交通呈现一定的“潮汐”现象,也就是上下班高峰时间大量的市民沿着同一方向出行,造成轨道交通运能和道路通行能力不能满足需求,而相反方向的运能和通行能力则较为充裕,这给合理发挥交通设施的作用带来困难,也使上下班时间交通拥挤问题比较突出。
调查显示,中心区方向客流大约是相反方向的4.3倍,轨道交通全网仅20%的断面客流比较拥挤,主要分布在由外围进入中心区方向;南北高架北延伸段进入中心区方向平均行程车速不到18公里/小时,而相反方向车速则高达64公里/小时,中心区内快速路南北高架、延安高架车辆运行长时间处于低速运行状态。
小汽车出行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调查表明,小汽车额度控制政策有效缓解了本市机动车拥有量的过快增长,但仍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目前,本市机动车登记注册量接近250万辆,其中小汽车136万辆,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12.4万辆,私人小汽车注册量接近101万辆,平均每5户拥有一辆小汽车。数据显示,目前每辆小汽车平均每天行驶39公里,大约是伦敦的1.3倍、东京的2.1倍,使用强度较高,小汽车出行所产生的道路交通量较2004年增长了近一倍,给城市交通形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而小汽车的快速增长也使居住区夜间停车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调查,中心城居住区夜间停放车辆总量约为74.3万辆,但小区配建的停车位总数仅为47.1万个,只能够满足60%左右车辆的停放需求。其余车辆一部分停放在小区周边道路或公共停车场,大部分是占用小区内部空间停放,比如停放在小区闲置的空地、绿地、小区内部通道等,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非机动车使用特征有所变化居民出行更多依赖轨交与其他方式组合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居民日常出行使用的非机动车主要包括脚踏自行车和电(助)动车。目前,本市登记注册的脚踏自行车接近1070万辆。根据调查,经常使用的脚踏自行车约有405万辆,电(助)动车接近290万辆。2004年使用电(助)动车的出行量大约只是脚踏自行车出行量的21%,目前出行量已增长为自行车出行量的1.1倍,增长十分迅速。而使用脚踏自行车出行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比例不到27%;使用电(助)动车出行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比例也不超过30%。
数据显示,中心城主次干路中设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设施的比例不到40%,多数路段和交叉口存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通行相互干扰的现象,影响了交通秩序,交通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
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出行依赖于轨道交通与其他方式的组合,调查显示有53%的乘客通过步行到达轨道交通站点,另外约有47%的乘客使用其他交通工具换乘轨道交通,其中地面公交是主要的换乘方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