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6日讯两岸出版交流越来越蓬勃,“中华民国图书出版协会理事长”陈恩泉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两岸应共同打造“大中华出版共同体”,从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出发,简繁体文字对照、拼音对照、同时编译纸本与数位两种版本,若此工具书可以具体实现,将为“大中华出版共同体”奠下基础。
陈恩泉1938年出生,台湾彰化县人,进入图书协会之前,在“国立编译馆”教科书印行处工作约30年,到协会工作也已20多年。从两岸出版开始交流,陈恩泉就参与至今,已有22年的时间。他曾带领台湾出版社代表参与日本东京、香港、法兰克福、两岸等地无数著名的书展,频繁往来两岸。他屈指一算,大陆只剩下2个省份没去过,在两岸交流发表演说达数百场以上。
陈恩泉进一步指出,两岸追求“大中华出版共同体”可以透过两会现有的机制来建立。首先,成立“两岸版权交易协调中心”,关于两岸出版交流版权衍生的问题,应该要深入探讨。第二,支持台湾出版业界成立“台湾出版商会”,为有意愿在大陆投资的出版同业服务,协助台资出版业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维护企业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另外,他认为,台湾以中华台北受邀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台湾出版业界也希望有机会受邀参加亚太出版商联合会(APPA)的文化交流活动。
陈恩泉表示,出版文化事业因为经济效益不明显,虽然是两岸交流的先行者,但江陈会多次举行,却未对出版业界解决两岸交流的问题。不过,他也说,“行政院新闻局”与“陆委会”日前已经要求该会提供意见,年底举行的第七次江陈会,将可望将出版交流列入讨论议题。
陈恩泉建议,江陈会如果讨论出版交流问题,最重要是两岸出版该怎么合作?没有合作架构怎么谈都没用。另外,就是版权贸易、盗版的问题,也应该将数位出版列入讨论议题中。
陈恩泉是两岸出版交流先锋,从事此工作已22年,他的经历就是两岸文化出版交流历史。他细数这22年来,两岸出版交流的状况。他说,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当时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率领访问团到美国时在一场座谈会上,席间有许多台湾侨胞从事出版事业,他因此发想可以让台湾组成一个访问团,前往大陆从事文化交流。
陈恩泉表示,当时大陆希望邀请从大陆到台湾经营的老出版社,如:商务、正中、中华等,但这些出版社担心回去大陆会有问题,都不敢派代表前往,最后只好派新学友书局,天下杂志、政大书局、光复书局等组成12位的访问团,前往参加上海海峡两岸图书展览。
陈恩泉回顾当时说,1988年台湾只开放到大陆探亲,他们内部讨论多次到底要怎么过去进行出版交流,后来他们先到日本待一周,向日本的中国大使馆申请赴大陆,由日本搭机前往上海虹桥机场。他回想这20几年的出版交流过程突破许多困境,现在出版交流真的往来太频繁,两岸交流真的很热络。
陈恩泉回忆1988年第一次参与上海图书展览表示,因为这是两岸第一次出版交流,大家首次见面难免尴尬。当时从上海市长卸任的汪道涵,担任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此展览由汪主持,汪在致词时提到“两岸同宗同文”,是否可从文化交流开始。之后的恳谈会,陈恩泉也回应,是否要成立两岸民间单位进行交流,1990年后就成立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成为两岸交流的窗口,在两会还没成立前,他就提此建议,感觉很有成就感。
陈恩泉说,两岸开始互相定期展览图书是从1988年开始,台湾首次到大陆展览繁体版图书,一开始是隔3年办一次,一直到2000年才每年举办一次,这也是交流年次跟届次不一样的原因。
陈恩泉提到,两岸出版交流目前已经发展到两岸合资创办书城,因大陆推行海西经济区,标榜先行先试,因此台湾与福建在2005年合资创立“闽台书城”,书城第一年就筹办金门书展、第二年又举行金门马祖澎湖书展,第三年又加上高雄、台中等地书展,书城已经跨海峡举办书展了。
陈恩泉说,泉州应该会开第二间“闽台书城”,等他9月份前往协调,做最后定案。他也透露,6月份曾到平潭岛考察过,希望设立“闽台书城”分店。虽岛上基础建设有待加强,但岛上人口、建筑不会太差,他们考量不只设分店,也可以设文化园区,看看能否多元经营,不只出版,还可以做物流、仓库、印刷等。
陈恩泉表示,两岸出版交流一开始简繁体字确实有些阻碍,但现在影响越来越小。大陆对于简体字采顺其自然发展,没有像以前这么积极推动,依他这几年观察,大陆招牌看得到许多繁体字,表示繁体字在大陆渐渐被广泛接受。而台湾简体版书籍也渐渐被台湾民众接受,未来华文出版市场应该会繁简体文字共存。
上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