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革是所有改革的核心
——本刊专访《教育规划纲要》起草组专家 王烽
历时两年,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多次,如此重视的《教育规划纲要》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今年7月底颁布实施。此前的一个多月,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中。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是直接参加“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专家学者中的一位,他研究时间最长、最深入的是“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体制改革。这部分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独立成章,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近日,《小康》记者对王烽进行了专访。
重新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小康》: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的第四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方面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有何特点?
王烽:一是比较全面系统,特别在发展和改革部分,涉及到了各级各类教育,把学前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单独提出来了,还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六大改革任务。二是层次非常清晰,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线下,提出了战略思想和目标、发展改革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特别重视民意、特别注重基层经验,特别重视试点实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改革由原来自上而下推动的阶段进入到了自下而上的阶段,即大思路来自上层,但具体实施,主要依靠各地、各学校基层的实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小康》:“教育规划纲要”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现在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由扩大规模转为提高质量,那么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的位置也就更加凸显了。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突破,例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来,而且提出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随后提到“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实际上里面包含的重要理念就是要摆正政府的位置,调整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保障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解决政府统得过死、学校过度行政化的顽症。“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提出也是一个突破。学校改革实际上是所有改革的核心环节,因为学校往上要承接和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所以位置非常关键。
《小康》:“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观念有何特点?
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不适应提出来的。全面发展,不是培养完人,而是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人人成才,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需要教育重视所有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多样化人才观,是指人才标准多样化,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不同人才的需要;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终身要学的事情;系统培养,是指人才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养的,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考虑的,教育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仅仅是培训和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一种人的养成。教育贯穿于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奠定人才成长、个人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收益,即接受教育后的“产出”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如果一个人工作了,教育的效应可以用工资来考量。但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例如一个人接受教育以后,更懂得环保节能、理性消费、遵守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教育还具有代际效应,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对下一代是有良好影响的,所以教育的效应是全面的,有的可以衡量,有的无法衡量,而且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滞后的、长效的,伴人一生的。
高校首先要解决低效问题
《小康》:目前我们仍是“一考定终身”,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内涵是什么?
王烽:从制度上、实施主体上、时间上、工作模式和程序上,要把招生和考试分开。考试就是提供招生的依据和参考信息,招生就是高一级学校选择生源,这两个本身就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做计划、组织考试、统一排名、分批录取,无形中就把考试和招生混合在一起了。这样就体现不出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体现不出多样化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也体现不出基础教育自身的价值。
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不同的主体负责好自己的事,政府管监督、管公平、管宏观统筹,高等学校就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制定各自招生标准,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自主确定招收哪些学生,考试机构专门研究和组织考试,高中搞好自己的素质教育。
《小康》: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就业率倒挂,研究生不敌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职校生的现象,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王烽:就业率倒挂是就业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以前用人单位是按照重点大学优先、研究生优先的原则选拔人才,现在更看重实际工作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这种变化客观上对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小康》: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您认为高校急需解决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吗?
王烽:我们国家需要像钱学森一样的拔尖创新人才,没有这些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去办学,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还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关键是我们国家需要有一批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而且各级学校都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通路。
《小康》: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有哪些阻碍?
王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体制弊端的反映。仅就人才培养环节来讲,我们都有一些共同感受。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尤其是大学前两年的一些基础课程,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低效率的问题。
再比如内容陈旧,有些基础课的教材甚至几十年都不变,体现不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新进展;教学方法不合理,例如仍然以传统的课堂灌输为主,大班教学更是加重了这一弊端。
比较突出的还有实践环节特别薄弱,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参加实习,也无非是动动钳子、弄弄扳手,接触一点皮毛,不能真正深入了解现代生产的实际,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体制和政策上的支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